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食用菌产业堪称农业领域践行人文经济学的生动样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量由1978年的不足5.8万吨猛增到2024年的4400多万吨,40余年间增长逾700倍,成为种植业中继粮食、水果、蔬菜、油料之后的第五大产业,我国一跃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食用菌生产、消费、出口大国。深入研究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密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产业发展的人文逻辑、坚定文化自信,更能为建设食用菌强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
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根本遵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注重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把一朵小菌菇视为关乎民生的大事,亲自擘画和推动产业发展,在福建工作期间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又提出“小木耳,大产业”。2023年新春视频讲话中,在列举“粮、油、肉、蛋、奶、果蔬”之后,特地增加了“菌”字。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食用菌产业的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工作引导,再到实际发展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贯穿食用菌产业全链条,让广大农民等群体在产业发展中切实受益。
务实创新精神是内生动能。我国食用菌的高速发展具有强大的内生动能。这个动能首先来自本土内生性精神观念。脱贫攻坚期间,全国贫困县中超过420个县因地制宜选择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广大干部群众依靠科技和实干,把“小菌菇”铸就为“大产业”,涌现出古田、金寨、平泉、柞水、东宁等一批兴菌富农的典型范例。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脱贫地区持续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让农民群众持续获益,彰显了精神文化对物质生产的强大驱动作用。
千年饮食文化是强韧纽带。我国菌类食用历史悠久,从《诗经》《礼记》对菌类的记载到宋代苏轼“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的吟咏,再到清宫的“草八珍”(其中含猴头、银耳、竹笙、羊肚菌、花菇等菇类),食用菌早已深度融入中华饮食智慧,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如今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各类菌菇佳肴、大街小巷餐馆酒店琳琅满目的菌菇菜品,正是菌菇饮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写照,食用菌亦成为大食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食用菌被誉为“上帝的食物”,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改革开放后,东西方美食文化交融互鉴,加速了中国食用菌走出去。
药食同源养生理念是核心价值。“药食同源”理念贯穿千年,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石。自“神农尝百草”,古人就视诸多菌菇既是食材又是药材,其中的药用菌类如灵芝、桑黄、茯苓、天麻等在古代膳食配方和中医方剂中地位崇高。现代科技印证食用菌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糖、萜类、甾醇、麦角硫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血脂等多重功效,极大地提升了菌类在健康养生领域的价值。当前,消费者健康养生意识空前提升,而食用菌的健康价值恰好精准契合了这一趋势,菌菇养生汤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及药品不断涌现,强力驱动食用菌产业规模扩张和全链条升级。
“天人合一”哲学观是生态逻辑。食用菌主产区人民始终秉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与和合态度,践行生态循环理念,守护绿水青山。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吉林和龙林下参—芝抚育系统和福建古田银耳栽培技艺等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天地人菌”和谐共生的深邃生态智慧,惊艳世界。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与国际循环经济“5R”原则深度耦合,不仅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驱动构建三物协同共生的生态经济系统,更顺应全球绿色消费浪潮,推动食用菌在资源化利用和循环链条延伸中大显身手。
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不足
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文化基础及开发程度的差异,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坡度现象”:东部和沿海地区菌产业、菌文化互相赋能的实践探索起步较早。中部地区产业集群效应较好,开始带动地方食用菌文化的挖掘,但附加值较低。西部地区野生资源丰富且拥有独特的民族菌菇饮食文化(如云南“菌子季”),但开发利用不足,不少地方食用菌文化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
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不够。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重生产轻文化”、“重经济效益,轻人文价值”倾向仍然存在,菌业发展的经济目标与人文底蕴依旧割裂。目前全国仅有12%的菌企系统开发菌文化衍生产品。据抽样调查,62个食用菌主产县中,仅8个将菌文化纳入文旅规划,菌文旅收入占比平均不足3%(法国松露产区文旅占比达15%)。政府食用菌补贴中,90%用于设备购置,文化IP开发补贴占比仅2%。
传承与创新不足。对食用菌文化内涵普遍挖掘不足,多数品牌仅停留在产品功能宣传(如营养、健康),缺乏与地方文化、传统技艺或人文故事的深度融合,产品缺乏视觉辨识度和情感共鸣,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食用菌的药用价值、生态价值宣传不足,消费者认知局限在“菜品”层面,难以支撑高端品牌定位。食用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仅0.8%,低于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出口产品以原料为主,深加工品仅占23%。
菌业人才缺乏。部分传统的菌类种植、炮制等蕴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技艺面临传承困境。我国食用菌产业链从业人员超2000万人,但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仅约1%,应用型人才缺口显著,从业人员素质及结构有待优化。目前全国食用菌产业人才缺口较大,既深谙菌物文化(重点是历史、民俗、药典知识),又精通数字农业和品牌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附加值变现。
以人文底蕴激活食用菌
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理念先行:构建人文价值与菌业发展的共生范式。首先要深化理论认知。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文化之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导航灯”、“黏合剂”的巨大作用,深刻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本旨要义,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将人文经济学理念植入食用菌产业经济。其次,强化规划引领。在制定“十五五”规划和农业农村、林草、文旅、卫生健康等专项规划时,把菌文化建设、传统工艺传承、生态建设综合统筹,纳入其中,引领菌产业与菌文化协调共进。再次,完善评价体系。食用菌主产区应研究建立“食用菌产业人文指数”评价体系,量化文化传承度(如传统工艺保留率)、社区参与度(菇农文化活动参与比例)等指标,促进菌文化与菌经济融合发展。
文化铸魂:激活传统菌业的现代生命力。制度层面,借鉴国内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切实加强各类食用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系统整理食用菌民俗、技艺,建立老菇农口述史档案,通过“师徒制”实现技艺代际传递;保留地域文化标识,将仪式感转化为文化认同的载体,让食用菌文化从“技术经验”升维为“精神符号”。建议由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食(药)用菌文化基因库”。实践层面,推广浙江庆元香菇、山东临清桑黄等文化生态链模式,通过建设文化展馆、编纂产业史志、设立菌物文旅专线等方式,实现“以文塑产、以产彰文、产文互促”。借鉴法国香槟原产地保护经验,挖掘“在地化”人文因素,加强食用菌特色品牌建设。技术层面,利用技术创新现代表达,焕发食用菌文化风采。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穿越古今”的互动场景,将现代包装、潮玩文化赋能菌业。
需求引领:打造健康消费的菌物解决方案。一要构建传统知识体系。整理古籍记载的200余种药用菌方剂,组建“中医+微生物学”跨学科团队,用代谢组学等技术解析茯苓、银耳等核心菌种的“四气五味”机理,开发AI组方优化系统,实现菌物本草方剂与现代临床需求的智能匹配。二是深化科技研发应用。利用菌种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高营养、抗病害的新品种,开发菌丝体蛋白、真菌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研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功能性健康食品,拓展食用菌在大健康和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场景。突破产学研用壁垒,加快产业、文化、科技、金融诸要素融合创新。三是推动产业价值升维。建立道地食用菌产品溯源体系,实施“地理标志+”战略,提升溢价空间。扩大“药食同源”目录、新食品资源目录对食药用菌的覆盖范围,培育形式多样的食用菌文化载体,创新健康服务生态,支持菌博馆、菌庄园、菌空间、菌物疗养主题康养基地等建设。通过设立“中国食用菌日”、举办菌菇烹饪大赛、开展菌物文化“五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活动等形式,加强食用菌科普宣传。积极推动菌菇文化融入文化“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加快中国食用菌文化踏浪出海。
绿色发展:深化“两山”理念的产业实践。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深化食用菌产业绿色变革,加速自然资本、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深度融合。坚持“三物循环”,大力发展秸秆菌业,推行林下菌药种植、光伏菇棚、智慧菇房等生态和智慧种植,打造“生物秸秆+肉牛养殖+菌菇种植”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区,实施“固碳菌林”和“碳汇菇园”项目。重视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创建“古法生态种植保护区”,使徽菇枫香木菌材配方、秦岭泉水微喷系统等传统种植经验转化为现代绿色低碳技术标准。在食用菌主产区建立绿色食用菌认证制度,对标欧盟标准制定“绿色菇品”评价体系,推动“碳足迹认证”,帮助出口企业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创新补偿机制,对绿色、低碳食用菌种植给予补贴或碳积分奖励。将碳汇收益反哺菇农,形成二次价值链。通过“生态+产业+文化”,加快食用菌绿色种植的“三个转换”(生态保护向可体验的文化场景转换、低碳行为向可量化的经济收益转换、传统智慧向可复制的技术标准转换),实现生态资产向幸福资本的持续转化。
人才强基:培育人文经济的新质生产力。要以人文素养为基、技术能力为翼,聚焦“育才、引才、留才”,培育复合型食用菌人才队伍。育才应厚植人文根基。办好现有菌物学院(专业),开设“菌物伦理”课程,将菌物文化融入育人全链条。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将食用菌技艺传承和人文实践植入“工学交替-学徒培养-项目实战”环节,培养职业化、数智化、创新型人才。鼓励设立“菌菇美学工坊”,挖掘菌菇饮食文化、民俗传说内涵,让人才既懂栽培技术,又能讲好“菌菇故事”。引才应注重人文价值。产学研合作应跳出单纯技术转化框架,重视搭建“人文共创平台”。让科研人员和学生既研发高产、推广技术,也参与菌物文化调查和非遗保护,推动菌菇元素与文创、旅游融合。发挥食用菌科技小院的“孵化”功能和食用菌产业骨干科技特派员的引领作用,记录、梳理菌农智慧,将乡土经验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文化资本。留才应彰显人文关怀。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用好食用菌职业院校毕业生,既靠薪资留住青年人才,又为他们搭建价值实现通道。设立菌菇创客基金,注重支持兼具文化创意的项目。开展“菌乡工匠”评选,推行食用菌职称评定,给种菇能手颁发高级农艺师证书,让人才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收获文化认同与社会尊重。
[作者单位:胡桂芳,安徽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朱莉昵,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李昊,谢菲尔德大学商学院(英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