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地变高产田——福建省浦城县酸化耕地治理观察
时间:2025-09-29 08:56:2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许雪亚 宋晓娜 字号:【

  “再生稻头季平均干谷亩产为770.5公斤,达到超高产水平!”近日,从福建省浦城县临江镇水西村万鑫家庭农场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田里传来好消息。这一成绩,是浦城县“精准降酸、控铝、深耕、培肥”绿色种植技术成功的有力印证,为绿色种植再生稻树立了标杆。

  浦城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全县现有耕地50.8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占98%以上,素有“福建粮仓”之美誉。近年来,浦城县以被列入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为契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酸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并通过配套种植技术、品种,开展试验示范,发挥集成放大效应,实现耕地地力与粮食产能的双提升。目前,项目区内土壤pH值由4.67提高到5.00,土壤有机质含量由30.65g/kg提高到32.10g/kg;原本一些仅适合种植单季稻的田块,如今可改种再生稻,粮食产能从亩产500公斤提高到两季亩产850~1200公斤。

  建机制——系统施治强联动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显示,浦城县耕地土壤pH值平均为4.79,pH值低于5.5的耕地面积有50.35万亩,占比99.3%。“土壤酸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如果不治理,只会越来越严重。”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杰说。

  基于这一认识,浦城县以被确定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为契机,迅速响应,积极部署,出台《2023—2025年酸化耕地治理总体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创新建立“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示范户”联合攻关与技术推广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技术模式。

  “治理酸化耕地,不能只就酸化谈酸化,要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治。”孙杰说,浦城将酸化耕地治理与耕地地力提升、粮食产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统筹推进。

  在治理区域的选择上,浦城县统筹考虑粮油作物核心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等,依据土壤质量情况,将富岭、石陂、临江等10个乡镇纳入项目区范围。由乡镇优先推荐有积极性的经营主体,包括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主体自主申报施治面积。经汇总统筹,最终划定治理面积8万亩以上,在这些地块连续3年开展酸化耕地治理,便于持续跟踪与评估成效。

  在治理方式上,浦城县采取政府招标、企业供货模式,政府向企业采购治酸产品,企业同时承担指导施用、技术培训等职责,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同时,治酸产品的施用由村集体或乡村振兴中心、经营主体负责,凝聚起治理合力。

  系统思维还体现在部门联动中。浦城县在酸化治理中,强化部门协同,与环保部门协作,开展土壤检测、提供农田退水技术指导等;与水利部门联手,规划在石陂镇、临江镇试点建设中型灌区,既能有效调控水资源,实现蓄水防旱,又能减轻山体水土冲刷,覆盖耕地面积2万亩。

  探新路——优中选优重质效

  伴随轰隆隆的机器转动声,一台施肥无人机盘旋而上,将颗粒状的水稻专用改土有机肥均匀地喷洒在万鑫家庭农场稻田里。

  “不施化肥和除草剂仍获高产。”万鑫家庭农场负责人马芳华难掩激动,“以往这类田块使用化肥的情况下,头季亩产超600公斤已算难得。今年再生稻头季已达700多公斤,再生季如果再增产,3000亩地起码比去年多挣70万~80万元。”

  据介绍,再生稻“一种两收”,不增耕地即可增产,充分适配浦城“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光热条件,且再生季无需重新播种、育秧、插秧和翻耕,用肥用药量也仅为头季的1/2~2/3,可节省近50%的生产成本。然而,土壤酸化会导致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变弱,铝离子活性增加,容易造成作物根系受损、减产,且难以为再生季提供持续营养。

  种植再生稻如何既充分利用南方适宜光照,又摆脱酸化土壤影响?

  “2023年,我们根据往年田间试验效果,8万多亩按照‘30%面积施生石灰粉、35%面积施白云石粉、35%面积施牡蛎壳粉’,每亩施用100公斤进行酸化治理。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粉剂类产品在实际施用中存在诸多困难。”浦城县土肥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杨仁仙介绍,“改装机械施用成本高,人工施用又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上生石灰具有一定腐蚀性,存在安全风险。”基于这些痛点,浦城县在第二年果断调整策略,选择采购颗粒状的治酸产品,结合机械化作业,按每亩50公斤标准施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

  面对治酸产品与各类肥料分施费时又费力的现实困难,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团队创新研发出改土有机肥产品,以“一肥多效”的思路,将改良酸化土壤与施用有机肥结合起来,“一次施用,两种功效”,实现节本、增效、提质,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据了解,万鑫家庭农场测产田块尚未形成犁底层,土壤酸性较强。这样的土壤条件能突破亩产700公斤,背后离不开科研力量的“妙手回春”。廖红教授团队通过推广再生稻“精准降酸、控铝、深耕、培肥”绿色种植技术,向土壤中施入特制改土有机肥产品,配合科学水肥管理和秸秆还田技术,持续提升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将曾经坚硬板结的贫瘠土地改造为良田,为土壤酸化地区粮食增产提供可借鉴方案。

  杨仁仙表示:“在酸化治理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优中选优的理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探索出最适合本地实际、最易被农民接受的技术模式。”从一开始撒施生石灰粉、牡蛎壳粉,到选择颗粒状调酸产品,再到如今使用水稻专用改土有机肥实现精准降酸。目前,浦城已形成一套包括秸秆还田、施用专用改土有机肥、冬闲种植油菜做绿肥等在内的综合技术模式。

  汇民力——共治共享谋长效

  酸化耕地治理,不能仅靠一时之力,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农民作为酸化耕地治理的直接受益者,调动农民积极性,对于保证治理成效、实现长效至关重要。

  “要让农民行动起来,关键还是要让他们尝到甜头。”杨仁仙深有体会。

  早在2015年,浦城县就鼓励农户利用冬闲田种植紫云英,以培肥地力、改良酸土。而如何发动群众,却让县里干部犯了难。和大多数农户一样,起初石陂镇种植大户陈兆武并不情愿:“种植紫云英,要买种、播撒、施肥、开沟排水,既费劳力,又添成本,一亩地得多花几十元。”在多次宣传和免费供种的推动下,陈兆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领了600斤种子,试种了200亩紫云英。没承想,第二年结果却出人意料,陈兆武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种植紫云英的田里长出的水稻颗粒饱满,长势明显好于其他地块,化肥用量减少30%,连农药也减少了一半。

  这让陈兆武切切实实感受到治理酸化、提升地力的好处。2023年,听说浦城被列入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陈兆武积极争取,将经营的土地纳入项目区,并配合尝试一系列治酸技术,在冬闲田改种油菜,增施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如今,他流转的3000多亩稻田不仅亩产提高了200多斤,产出的大米还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从心存疑虑到积极配合,像陈兆武一样经历了思想转变,因酸化耕地治理受益的农户不在少数。2024年,浦城县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区再生稻两季合计增产10%,增产最终转化为农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马芳华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经酸化耕地治理后米质提升,每斤多卖1元,再生稻二季亩产约七八百斤,可多收入七八百元,扣除每亩200元的有机肥成本,纯利润还能多出500多元。

  示范带动增信心,宣传培训强意识。浦城县搭建多种平台,“见缝插针”式开展治酸技术培训。同时,通过在田间显眼位置安插耕地质量提升宣传牌、印发技术手册等形式,提高关注度和覆盖面。2024年,全县共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印发技术手册3000余册,有效提升了农户的耕地保护意识和酸化耕地治理技术水平。

  治酸有妙招,增收门路广。治酸提升了耕地质量,也给浦城农业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浦城积极探索推广“稻鳅”、“稻螺”、“稻鳝”等生态种养模式。同时,引导农户在油菜做绿肥的地块,通过销售油菜苔增加收益。

  从系统推进到技术优化,再到农民参与,浦城县酸化耕地治理之路越走越宽。这条路,不仅走出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效,更探索出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治酸与培肥相结合的可持续方案。放眼未来,这片焕发生机的土地,正孕育着更加丰饶的希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