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强基石 “进”求突破
时间:2025-09-29 09:20:4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本刊评论员 字号:【

  金秋时节,五谷满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令人振奋: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十四五”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扎实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为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稳”是基石,是发展的前提。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稳住粮食安全、稳住农民收入,就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十四五”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意味着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牢牢掌握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同样令人欣慰的是,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60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风险,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这两个“稳”,如同压舱石般稳定了农业农村发展大局,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战略主动。

  “进”是方向,是发展的动能。在稳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多点突破。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良种覆盖率超96%;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国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6%左右,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培育农民合作社超200万家、家庭农场近400万个。这些成就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展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势头。

  “稳”与“进”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没有“稳”,“进”就失去了基础;没有“进”,“稳”也难以持久。“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才能在多个领域创新突破;也只有通过多点突破、开拓创新,才能为“稳”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能。这种“稳”与“进”的平衡关系,正是中国经济治理智慧的生动体现。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展望“十五五”,要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两个重要的目标,进一步强基础、补短板、攻难题、提质效,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同时,要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要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改革、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寻求新突破。在科技上,要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在改革上,要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建设上,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努力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