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金融搭桥 邂逅“多彩山居·醉美心宿”
时间:2025-09-29 09:01:4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随着贵州文旅产业持续升温,民宿产业成为重要增长点,但资金短缺、客源拓展难等问题,成为了制约民宿业快速发展的障碍。中国工商银行贵州分行紧扣贵州民宿产业特点,积极提供涵盖融资支持、资源对接在内的全方位综合服务,通过“黔旅快贷”特色普惠产品及“兴农撮合”专属服务,助力擦亮“多彩山居·醉美心宿”贵州民宿公共品牌,有效推动民宿产业提质升级,也为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样本。

  当“山地公园省”名号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多彩贵州风”美景深入人心,“村BA”、“村超”成为现象级IP,“多彩山居·醉美心宿”贵州民宿公共品牌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但贵州民宿产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客源拓展困难等问题,如黄果树瀑布景区、遵义赤水等地的一些民宿,尽管拥有极佳的景观与文化底蕴,却因为资金短缺难以改造升级,阻碍了民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工行贵州分行围绕民宿经营痛点,量身打造“黔旅快贷”特色产品,开展“兴农撮合”专属服务,助力贵州民宿行业提质升级。

  创新金融产品

  打通融资快车道

  工行贵州分行紧扣民宿产业特点,量身打造“黔旅快贷”特色普惠金融产品,精准破解民宿行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三大痛点。截至2025年8月末,已累计为1000余户优质民宿企业提供20亿元融资支持,资金广泛用于民宿客房改造、装修和升级,极大改善了民宿的硬件设施。

  在黄果树瀑布景区周边,多家民宿利用贷款资金对房间进行重新装修,提升了住宿的舒适度,增添了地方文化装饰元素,打造沉浸式住宿体验,让游客能更好地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同时,信贷资金还用于完善民宿的配套设施,如打造休闲庭院、建设停车场等,整体接待能力大幅增强。

  在遵义赤水,某特色民宿酒店,被万亩竹林环绕,拥有天然岩洞和自然瀑布景观,酒店由11户百年民居改建而成,融合了传统山民的崖居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打造了集自然、文化和现代舒适于一体的度假体验。然而,资金短缺曾一度成为“卡脖子”难题。遵义分行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为其提供了200万元“黔旅快贷”融资支持,这笔资金及时解决了民宿在物资采购、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保障了民宿的正常运营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在坐拥“全国最大的侗寨”、“侗乡第一寨”美誉的肇兴侗寨内,某民宿凭借独特的侗乡风情、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成为游客“打卡地”,但是资金短缺制约了民宿的进一步升级改造。凯里黎平支行主动上门对接需求,深入调研民宿经营痛点,通过“黔旅快贷”为民宿精准注入50万元资金支持,缓解了民宿的“燃眉之急”,为肇兴旅游“留住客、留住心”。

  整合内外资源

  助力搭建获客渠道

  工行贵州分行利用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优势,帮助文旅客户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宣传,如举办文旅专题推介活动、在社交媒体投放宣传广告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品牌宣传和营销推广活动,精准助力贵州民宿品牌影响力的广泛传播。

  2024年10月30日,由工行贵州分行、贵州省民宿协会联合主办,工行安顺分行与安顺市民宿协会联合承办的“兴农撮合·民宿非遗”金融赋能民宿产业发展活动在黄果树旅游区举行,来自北京、河南、福建、广西、贵州等地的特色民宿企业代表参加活动。通过工行搭建的学习借鉴、资源对接的平台,民宿企业代表深入交流运营模式与发展经验,主动分享资源、互补优势,为民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集群开发

  打造民宿发展新高地

  除了对民宿经营者的精准信贷服务,工行贵州分行也注意加大对民宿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在安顺黄果树景区,工行集中投放信贷资金,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在遵义赤水,支持当地民宿产业集群发展,对区域内多家民宿进行统一规划和金融支持,通过整合周边的自然景观、文化景点等资源,帮助民宿经营者推出“竹海民宿深度体验游”、“丹霞文化民宿之旅”等特色旅游产品,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提升了整个区域民宿产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工行贵州分行围绕当地资源优势,以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激发文旅产业活力。在安顺黄果树景区周边,民宿产业焕发出新活力,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休闲体验,还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许多村民通过“家门口”的民宿就业实现了增收致富。在遵义赤水,特色民宿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获评第七届黑松露盛典精品民宿、2023年贵州省金山级(五星级)民宿等称号,成为赤水旅游业的新名片。通过工行贵州分行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以及“兴农撮合”等增值服务,贵州民宿经营者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奔头,全域的文旅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也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本组案例由中国工商银行提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