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以“一县一团”的帮扶模式,对口支援广西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农业产业帮扶。三年多来,2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特派团专家扎根广西,精准对接地方特色产业需求,服务覆盖桑蚕、柑橘、猕猴桃、中草药等33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在强化协同帮扶、深化产业赋能、培育本土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科技与人才动力。
破解技术瓶颈
绘就发展新篇章
雨后的百色市乐业县板洪村,青山如洗,云雾缭绕。连绵的山坡上,猕猴桃园枝头缀满果实,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乐业县的红心猕猴桃味道甜美、营养丰富,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然而,乐业县猕猴桃产业曾长期受猕猴桃叶甲虫危害与果实保鲜期短问题所困。为破解这一难题,乐业县科技特派团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即食控熟技术,并建设了标准化示范基地。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全县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交出了3.2亿元产值的亮眼成绩单。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这条深耕之路,正源源不断地收获着市场的甜蜜回响。
柑橘产业是广西亮眼名片之一:种植规模不仅稳居全国榜首,并且放眼全球,每10颗柑橘中就有1颗来自广西。然而,广西柑橘产业曾长期受到黄龙病的威胁:果树一旦染病,不仅会造成果实产量锐减、品质下降,更可能导致整片果园枯萎,严重阻碍农民增收。
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催生了科技的创新突破。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德保县科技特派团顾问邓秀新带领柑橘产业团队,联合当地农技人员开展病虫害防控技术攻关,成功攻克了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阻断了病虫害蔓延趋势,提升了柑橘品质,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帮扶不仅推动了当地水果产业提质扩容,也持续为桑蚕产业注入新动能。走进河池市凤山县长峒村,桑园连绵起伏、绿意盎然。蚕房里一排排方格蔟整齐排列,方格蔟上一颗颗蚕茧圆润饱满,色泽洁白如雪,仿佛刚刚落下的初霜,静待收获。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团队攻克了多批次养蚕的蚕病综合防控技术、桑枝叶生产畜禽饲料技术、人工饲料养蚕集成技术3项技术难题,养蚕成功率提高了10%以上,大幅降低了养殖风险与成本,让更多农户愿意养、放心养、养得好。”凤山县科技特派团团长黄康东介绍。
据了解,自2022年以来,20个国家科技特派团紧紧围绕自治区产业瓶颈和共性难题,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540项,多项成果已成功转化应用,为提升广西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加快应用推广
收获富民新答卷
农民增收,关乎获得感,更关乎幸福感。三年来,科技特派团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强化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挖掘潜力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糖业,这一广西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本地农民增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连绵起伏的甘蔗田,到高效运转的现代化制糖车间,广西糖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势头正盛。
在田林县乐里镇启文村的糖料蔗新品种示范基地,两百余亩的土地上一排排甘蔗高大挺拔,茂密的叶片在阳光下恣意舒展,远远望去,宛如一片波澜起伏的绿色海洋。
“为了提高蔗糖的产量与品质,我们引进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甘蔗脱毒种苗繁育等2项新技术进行示范推广。其中,脱毒种苗繁育技术有效提高了种苗的抗病能力、发芽率和成活率。”田林县科技特派团团长韦德斌介绍。良种甘蔗种植带来的增产,显著带动了农民增收。2023年,该基地亩产6.62吨,比对照区增产31.3%,每亩增收1100元。
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猪场乡羊街村蚕桑示范基地,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正窸窸窣窣地啃食桑叶。“多亏专家为我们引进了‘桂桑6号’新品种,效果确实好。养蚕虽说辛苦,可是周期短、来钱快、收益也高。今年行情好,蚕茧平均1斤能卖到30元左右!”养蚕户黄阿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黄阿汉的养蚕增收,可以窥见广西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惠民实效。三年来,一些科技特派团从桑蚕产业上发力,推动桑蚕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科技特派团推广“小蚕高效共育技术”,打造14个示范基地,使亩产值从2000元提高到3400元;巴马瑶族自治县科技特派团通过引进新桑品种及配套种植管理技术,成功实现“当年种桑、当年养蚕、当年受益”的高效模式……如今的蚕桑产业正用根根丝线,为八桂大地的农民编织出一条崭新的致富路。
科技特派团不仅持续深耕糖料蔗、桑蚕等传统优势产业,更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为乡村产业开辟出一条条充满活力的“新赛道”。
广西地形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适宜耕作的平原仅占全区面积的14.33%,而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与严峻的石漠化问题,更让这片土地的农业发展备受制约。专家们将劣势变为优势,开拓出一条从资源制约到生态赋能的跨越之路。
——向地要效益,提高耕地利用率。针对融水苗族自治县耕地面积少的现状,科技特派团花生和水稻产业组在引进、筛选适合融水种植的高产优质花生和水稻新品种基础上,引进了可提高耕地利用率的甘蔗宽行丛生栽培套种花生技术、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甘蔗地新增纯收入超1000元。
——向技要空间,创新养殖模式。为突破当地养猪设施用地难题并降低养殖成本,隆林各族自治县科技特派团紧密结合其自然环境,为农户引入了可移动经济型猪舍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为隆林县生猪养殖产业的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向林要潜力,拓展生态空间。融水苗族自治县科技特派团不仅开展杉木、楠木和赤皮青冈等珍贵树种的繁育,推进高质木材生产与加工,还指导农户在林下间套种卡亚、砂仁、草珊瑚、白芨、黄精等中草药,以此发展林下经济,全面提升林地的种植效益。
从桑蚕到蔗糖,从平原到山林,科技的力量正持续拓展农业发展的边界与可能性,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打造特色品牌
点金产业新未来
从田间的一粒种子,到直达消费者餐桌的优质农产品,离不开品牌的助力。如今,农产品品牌化已成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隆林各族自治县科技特派团在走访中发现,不少企业和农户因肉鸡滞销问题发愁——鸡卖不出去,栏舍清不动,每一天的滞留都意味着更多的饲养成本压在农户肩上。
面对这一困境,专家团队积极寻找破局之道。在经过多方考察与深入分析后,他们注意到湖南邵阳保合村“林下养鸡”模式不仅有效利用了林地资源,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升了肉鸡品质和品牌价值,这一成功经验让大家看到了转型的方向。
于是,专家借鉴这一模式,推动隆林肉鸡产业迈出转型升级的坚实步伐。他们不仅成功打通产销链条,更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隆林本土肉鸡品牌,让曾经“飞不出大山”的肉鸡,如今羽翼焕新。
同样以品牌为引擎,昭平的茶产业也在青山绿水间,绘就了一幅浓墨重彩的产业新图景。
为扭转“有产品没品牌,有产量收益少”的局面,昭平县科技特派团茶产业组立足本土,从野生茶树资源中选育优良新品种,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茶叶产品,逐步构建起昭平茶独特的地方品牌体系,打破同质化竞争壁垒,显著提升了昭平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帮扶专家还积极带队参加“昭平有机茶香沁粤港澳大湾区”推介会等多场活动,持续提升昭平茶的品牌知名度,加快推进“桂品入湾”进程。
更多的农产品品牌正于这片热土上蓬勃绽放,谱写崭新的篇章:那坡县科技特派团全力激活蚕桑产业生态圈,开发出蚕丝被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迈向品牌化,综合效益较帮扶前提升30%;马山县肉羊产业组通过开展黑山羊原种繁育,年出栏种羊1.2万只、商品羊1万只,辐射全县70余家养殖基地,年出栏黑山羊8.56万只,成功打造“马山黑山羊”地理标志产品品牌……
三年来,科技特派团持续深化“企业+科研+合作社”联动模式,不断驱动产业创新。他们指导制定了30项农产品标准,成功打造了62个特色品牌。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含金量”,为整个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开展人才培训
培育乡村新力量
如何将专家智慧“装进手机”,让每位农户都能成为“种田高手”?融水苗族自治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唐荣华用自主研发的农技软件作出了生动的回答。
凭借自身编程能力,唐荣华开发出“花生结荚区平衡集中精准施肥软件”“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软件”等栽培技术指导软件,并通过组织培训,推动农技人员广泛安装使用。这些软件累计下载已突破7000次,真正打通了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
不仅融水,更多人才培养在各地生根发芽:百色芒果科技小院每年培训果农达1200人次,推动芒果采后保鲜技术覆盖率达85%;三江侗族自治县科技特派团创新推出“1+8”帮带机制,遴选150余名本地农技骨干,与专家联合组建“共富帮带团”;德保县科技特派团与乡村科技特派员、农村乡土专家人才相结合,以特派团成员包片指导当地特派员和乡土专家人才的方式,在良种引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贮藏、土壤改良、农药化肥施用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带县本地特派员26人、乡土专家人才22人……
三年来,科技特派团一方面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累计培养出1721名本土科技骨干;另一方面,围绕地方特色产业需求,科技特派团共举办技能培训1340场次,覆盖农民10.19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户的实用技术水平与科学种植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的科技动力。
三年耕耘,山海作证。科技特派团努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壮乡山海焕发新颜,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产业的勃兴,更是一种扎根乡土、授人以渔的振兴之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