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传承和发展传统农耕文明的关键路径,对于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截至目前,共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7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项,数量均为全国第一。笔者以浙江省为典型,调研了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和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四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深入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做法及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保护传承主要做法
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杭州市、湖州市重视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政策保障体系,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制定了《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等,从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品质控制、品牌保护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湖州市政府颁布《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与发展规划》,明确了桑基鱼塘保护的范围、目标和措施。吴兴区政府高度重视溇港圩田农业系统的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制定了《吴兴区太湖溇港保护与利用规划》。德清县政府出台了《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暂行办法》。
体现生态农耕智慧。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采用生态循环模式,体现了中国农耕智慧,如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产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链。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减少了废弃物排放,维持了生态平衡,使整个系统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的生产力。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则通过水利工程调节水位,承担着泄洪、灌溉和排水功能,还为圩田内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和迁徙的通道。德清淡水珍珠养殖利用“鱼蚌混养”技术或多品种混养模式实现生态平衡,在珍珠蚌养殖水域同时放养一定比例的鱼类、贝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利用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和生态位差异,改善水质环境,减少病害传播。
创新文化传承方式。杭州市、湖州市通过活态传承和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通过“龙井茶炒制技艺”非遗传承、举办炒茶大赛、茶道表演活动、“喊山祈福”仪式、培养传承人等,使传统制茶工艺得到有效保护。2011年,“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拥有丰富的文化习俗,如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和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打造“桑基鱼塘生态文化馆”,通过实物展示、全息投影再现传统农耕场景,设立“蚕桑文化体验区”,举办“鱼桑文化节”,结合捕鱼比赛、桑果采摘等民俗活动,游客可参与养蚕、缫丝等传统农事活动,增强参与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的珍珠人工插核技术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师徒制传承确保技艺延续。当地还建立了珍珠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珍珠养殖历史。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杭州市、湖州市通过产业链延伸与三产融合,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标准提升茶叶品质,开发龙井茶衍生品(茶糕点、茶香氛等),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龙井村、梅家坞等茶文化主题村落,设计“采茶-炒茶-品茶”体验线路,配套茶道表演、茶艺培训等;举办国际茶博会、茶文化节等节事活动,增强品牌影响力。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在和孚镇荻港村打造荻港景区,建设荻港渔庄等4A级景区,开发捕鱼体验、桑果采摘等参与式项目。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打造珍珠博物院、珍珠生物产业园研学基地和深加工产业链,开发珍珠养殖观光项目,建设珍珠养殖展示区,以欧诗漫为代表的珍珠品牌产业带动当地近2万人就业。
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
政策支持及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调研发现,遗产所在地的管理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桑园和鱼塘多为承包式养殖种植管理,且多为外地人,重视鱼塘养殖而忽视桑园基面的养护种植,部分鱼塘改养螃蟹等其他水产,基塘比例失调等。资金支持方面,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少量的社会捐赠,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另外,在四个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都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问题。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在农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员逐渐老龄化,传承创新动力缺失。
农民主体意识和宣传不足。目前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主要由政府主导,农民缺乏有效参与渠道,参与度较低,多数农户仅将传统生产方式视为谋生手段,对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不足。另外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不足也导致许多农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自身所承担的保护责任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宣传方面存在形式单一、新媒体运用不足等问题,这些均不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品牌建设与文化挖掘有待提高。尽管西湖龙井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市场上假冒伪劣西湖龙井茶产品屡禁不止,影响了品牌的声誉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西湖龙井茶的品牌营销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销售渠道和广告宣传,与现代互联网营销、文化旅游营销等相结合不够紧密,限制了品牌的进一步发展。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品牌建设意识相对薄弱,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较低。这些地区的产品大多以初级农产品或传统手工艺品为主,缺乏品牌化包装和市场营销策划。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系统尽管有欧诗漫等知名品牌,但在全球范围内德清珍珠的整体知名度仍相对较低。另外在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过程中,对文化元素的挖掘和结合还不够深入,虽然有一些文化活动和宣传资料,但未能充分将系统文化与品牌形象紧密结合,形成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品牌故事。
传统技艺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四个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都有一定的技术创新,然而一些传统技艺则被忽视,未能得到有效保护传承。例如,在西湖龙井茶的制作工艺中,传统的手工炒茶技艺是其核心文化内涵之一,但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率,部分茶厂采用机械炒茶设备,导致茶叶品质和口感与传统手工炒茶存在差异,引发了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技术创新之间的争议。湖州市桑基鱼塘中,近年来由于水产效益高于养蚕效益,导致重养鱼、轻养蚕,鱼塘面积增大,桑基面积缩小,基塘比例失调。德清淡水珍珠养殖方面,虽然现代生物技术、养殖设备等的应用提高了珍珠的产量和品质,但一些传统的养殖技艺和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影响了珍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海洋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不足。浙江省作为海洋大省,在海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挖掘较少,调研发现今年提交浙江嵊泗贻贝养殖系统申报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其他的如浙江宁海长街蛏子养殖系统、浙江宁海西店牡蛎养殖系统、浙江象山海洋渔文化系统等十余个海洋农业文化遗产待挖掘开发。整体的系统性研究滞后,目前仅有个别学者关注贝类养殖等少数领域,对“渔盐结合”等特色生产体系缺乏深入挖掘。另外,海洋农业文化遗产尚未形成独立保护体系,在现有政策框架中被简单归类为渔业资源,缺乏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相关对策建议
优化政策支持与管理机制。首先需理顺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管理职能,建立综合管理机构,因地制宜优化管理体系。以湖州桑基鱼塘为例,探索桑基鱼塘生态共同体管理模式,将桑园和鱼塘视为一个整体生态单元进行规划和管理。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增长机制,同时拓展资金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可以设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文化遗产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等项目。创新传承模式,建立传统技艺传承机制,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贴和奖励,鼓励其开展技能培训和带徒授艺。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传统技艺课程,通过实践基地和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兴趣。利用现代科技,创建线上技艺展示和学习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学习,为农业文化遗产注入活力。
强化宣传和农民主体参与。要强化农民主体地位,首先要激励农民参与,通过组织培训、提供技术支持等,让农民掌握相关技能,提升其在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的农民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内生动力。例如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培训,邀请专家为农民讲解保护意义与技能。同时,拓宽参与渠道,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和管理,建立健全参与机制,通过意见征集等方式,让农民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引导农民参与保护项目实施,如西湖龙井茶种植、湖州桑基鱼塘养护等。提升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和内容,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直播等,展示农业文化遗产魅力。注重文化内涵宣传,深入挖掘文化价值,通过故事化包装和案例展示增强感染力,提高公众和农民认知。
促进产业和文化融合。深入挖掘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中的茶道精神、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中的生态智慧、吴兴溇港圩田农业系统中的水利文化以及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系统中的传统技艺等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融合,设计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茶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蚕桑文化体验游等,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文化遗产魅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结合各系统文化特色,设计实用且具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如茶具、丝织品、文化纪念品等,拓展文化传承载体。举办文化活动与节庆,增强文化影响力,吸引游客参与,促进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目前各遗产地均有相关产品和节庆活动,但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需进一步挖掘文化价值并与产品更好结合,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产业与文化协同发展。
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于传统技艺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找出之间的平衡是关键。可以实施分类保护,将遗产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开发区,核心区严格保护传统技艺,缓冲区允许适度创新,可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区鼓励产业升级,开发符合现代需求的新产品。促进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方式,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保护与发展成效,及时调整政策措施,通过构建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既守护好传统技艺和文化精髓,又能让古老智慧创造现代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加强海洋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加强浙江海洋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组织专业团队对浙江沿海地区的海洋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和系统研究,包括传统海洋渔业生产技艺、海洋生态养殖模式、海洋文化习俗等。实施抢救性保护计划,对海洋濒危技艺进行活态保存。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相关科研机构共同设立专项课题深入研究海洋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价值。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海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对象、责任主体和保障措施,为海洋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提供坚实后盾,确保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能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