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放镇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因“遮放贡米”而闻名。遮放坝子地热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遮放贡米独特的口感,蒸出来的米饭色泽油亮,白润如玉,清香可口,黏而不稠,深受各方食客喜爱。早在元明时期,“芒市谷子遮放米”就享誉中原。
遮放贡米的种类细分起来有数十种之多,且品种都以“豪”字开头,傣族语意为“祖先流传下来的稻米”。在十数个遮放古老品种稻米中,当数“毫秕”最为出名。“毫秕”单产150~200公斤,平均株高2.4米,最高达2.8米,2016年被世界纪录协会认定为“世界上株高最高的水稻”。
傣族妇女线小晃在遮放镇允午村出生长大。在她儿时的记忆里,遮放贡米好吃,却吃不饱。“毫秕”品种稻秆高,容易被风吹倒;生长周期长,比普通稻米约多出50天;产量低,亩产仅150公斤左右。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杂交水稻的推广,高产且便于管理的杂交稻逐步取代了单产量低的“贡米”品种。遮放镇平坝水稻亩产提高至500公斤左右,家家户户不仅能吃饱,还有了余粮。因此当地农民大多改种杂交水稻,曾经闻名全国的“遮放贡米”一度难寻踪迹。
“遮放贡米”从辉煌到弃种又到重现光彩,折射出中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的历史转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2000年前后,我国提出开发名、特、稀、优农产品,满足国民不但吃饱还要吃好的需求。云南省针对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有机食品。龙头企业芒市遮放贡米有限责任公司在德宏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从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引回了失种多年的“毫目细”“毫秕”“毫杰海”等10个常规水稻品种,在遮放贡米原产地遮放镇允午村,开展品种特征特性恢复性种植。
“除了传统的遮放贡米,我们还研发了‘新生代’大米适应市场需求,比如胚芽米、象牙米、红软米等。”芒市德源粮油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人员梁明胜介绍。公司以“毫秕”为亲本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常规水稻品种,“滇屯502”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滇屯502”是以滇侨20为母本,“毫秕”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来的品种,它继承了滇侨20矮秆抗病的特性,又具有“毫秕”口感绵软香甜的品质。自1993年通过审定以来,已经在全国推广种植超过400万亩。“滇屯502”继承了“毫秕”的精髓,成为“遮放贡米”新的代表。
经过十余年艰苦创业,芒市遮放贡米有限责任公司已拥有20万亩遮放贡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000亩有机水稻基地,形成了20余个规格型号大米产品。围绕“遮放贡米”产业,当地还诞生了德源粮油、小匡米业、小毕朗米业等数十家以贡米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贡米产业又带动了种子、化肥、农机等周边产业的发展。
古老的“贡米”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沉睡”了几十年后,回到故乡重新焕发了生机,消失多年的“遮放贡米”又回归到了消费者的餐桌。而这次“遮放贡米”的回归,还在新时代被赋予了傣族人民千年农耕文化的内涵,承载了德宏古老历史的传承。
如今,从获得“云南六大名米”称号到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米饭”,遮放贡米已经成为德宏州的一张名片,在云南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名气。据测算,遮放贡米及相关产业产值超过4亿元,同时带动了遮放及周边3万多农民通过种植贡米增收致富。
(本刊综合整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