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时间:2025-04-14 11:06:0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刘金祥 字号:【

  乡村富民产业对于拓展农村市场、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尤其在总体经济形势稳中求进的背景下,乡村富民产业以其耐性强、韧性足、可持续性明显、支撑性突出等优势,为我国县域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等一些发达地区,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乃至农村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乡村富民产业仍面临总体规模较小、发展质量较低、“三产”融合度较弱、规模化龙头项目较少、工业化发展滞后等问题。发展乡村富民产业重在引进培育扶持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企业项目,开发利用以农村本地资源禀赋为依托的产品,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以提高县域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不断赋予本地富民产业具备超越其他地域的独特能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县域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我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其内在潜力在乡村富民产业,短板弱项在乡村富民产业,动能活力在乡村富民产业,优势后劲也在乡村富民产业。这些地区的广大农村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富民产业。

  加快乡村富民产业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富民产业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其产业产品一直处于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低端。这种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无法为乡村富民产业快速发展赋能助力。唯有加快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中拓展乡村经济发展空间、提升乡村产业科技含量,进而促进产品由初级向高端乃至终端转变,推动乡村富民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建设重要商品粮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区,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引导传统农业由种植环节向“产加销”一体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特色加工、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流通销售以及观光旅游业,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通过三产紧密连接、相互促进,积极发展三产融合型乡村富民产业。

  加强乡村富民产业人才队伍支撑。人是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主体,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乡村富民产业乃至县域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各地在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过程中应当牵线搭桥,促进县域内企业家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沟通、共同研究、携手发展。同时给予他们集中培训的机会和平台,不断提高县域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使他们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中真正起到带头人的作用。对乡村富民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分别进行集中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素养、能力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引进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乡村富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强化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在县域的转化机制,主动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不断运用最新技术研发最新产品,推进整个乡村富民产业的优化升级。

  加强乡村富民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顺应农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引导和鼓励乡村富民产业加快信息化建设,重点构建“数字乡村”,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发展途径,利用“互联网+”着力打造小微企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乡村富民产业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和交流合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迅速做出反应,提高乡村富民产业规避风险和争取主动的能力。

  打造乡村富民产业集群

  国际国内一些产业的转移和扩散,使得乡村富民产业发展面临着承接和吸纳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产业的有利契机,必须及早谋划、科学部署和迅速实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配套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使乡村富民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做强优势。

  加强宏观指导。将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使之与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相统一相衔接,为乡村富民产业争取更多更优惠的政策支持。各地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台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的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为乡村富民产业加速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制定配套政策。各地从实际出发,系统制定扶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那些零落分散的乡村富民产业逐步向本县工业园区集中,集中力量构建一批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工业园区,通过做大工业园区带动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同时,面向发达城市招商引资,吸引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外地企业进入乡村富民产业集群之中,引领和带动乡村富民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合理规划和有序建设县域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加强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生存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软硬环境。

  引导和帮助乡村富民产业开拓市场。各级政府应同当地行业、县域富民产业共同梳理和挖掘县域地理、人文、商业传统等有利因素,积极组织乡村富民产业宣传、展示、交易等活动,拓展本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宣传渠道和手段,逐步提高乡村富民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量。

  培育和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县级政府应在加强乡村富民产业管理的同时,引导和推动县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完善,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协调政府与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化解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切实缓解乡村富民产业融资难问题

  作为我国现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其发展须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扶助。但近些年来乡村富民产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缓解。

  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和服务。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乡村富民产业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之中,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域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乡村富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各级政府应主动协调金融部门向县域富民产业倾斜和倚重,通过行业选择改变资金投向,通过机动灵活的战略调整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协调金融部门重点支持县域龙头企业发展。目前成熟阶段的乡村富民产业组织形式,大都是在县域内形成的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分工协作的经济体系,其中龙头企业在县域产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因此,对于乡村富民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协调金融机构尽力支持其发展生产、扩大销售、研发产品和更新设备,支持其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确保县域龙头企业的牵引功能不弱化。

  探索建立符合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国家和地方各商业银行应针对乡村富民产业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建立符合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制定符合乡村富民产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破除已有界限,降低信贷门槛,扩大乡村富民产业的融资规模。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县域企业采取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私募债、中期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办法,对成功运用直接债务融资办法的县域企业,省和市级财政应给予一定补贴,调动和激发乡村富民产业主体直接融资的积极性。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