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时间:2025-04-14 11:02:1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任彦军 洪宇 字号:【

  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在满足营养与健康需求的同时,对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食物系统当前正处于从“吃得更好”向“吃得更营养与健康”转型的阶段。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对于营养和健康食物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我国的食物系统在生产和消费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方面,当前的食物供给集中在农区耕地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上。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多样化、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物需求不断增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将普遍树立,食物来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建成,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多样,人民群众的营养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因此,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业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的大国的必然路径。

  发展现状

  食物政策体系明晰化,食物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食物供应政策逐步完善。在过去的十年中,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食物供给保障的法律法规。同时,发布了种植业、畜牧、林业、海洋等领域的发展规划,并安排了中央财政的专项投入,重点支持农业保护政策、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振兴奶业、提质增量行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食物产量呈现增长趋势。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6.95亿吨、蔬菜产量8.29亿吨、猪牛羊禽肉产量9748.2万吨、禽蛋产量3563.0万吨、牛奶产量4196.7万吨、水产品产量7116.2万吨,相比于2013年分别增长10.3%、31.1%、12.9%、22.6%、39.9%、23.9%。这一结果表明我国食物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食物生产发展态势稳定。

  国土资源利用多样化,食物来源渠道持续拓宽。国土资源广阔丰富。除传统耕地资源外,目前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食物产出量超2亿吨;全国草原面积为39.68亿亩,每年产出肉类296万吨、原奶1140万吨;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624.60千公顷,产出5809.61万吨水产品。多样化的农作模式、草原和牧场的精细化管理以及林业多元化经营的推进,充分发挥了国土资源的潜能,为国家食物供给提供了坚实支撑。食物来源渠道多元。我国在充分保护用好耕地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发草原、森林、海洋、湖河、沙漠等资源,进一步挖掘微生物和生物工程技术潜力,向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通过对非常规农业生产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拓宽食物来源渠道。

  食物产业链韧性提高,食物供给得以有效保障。食物产业链生产环节成就凸显。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链建设成果突出,面对大市场全产业链韧性增强,稳粮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生产领域,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以海洋牧场综合体为代表的先进生产技术投入运行;设施农业规模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从源头上为提升食物供给数量与质量发挥重要作用。食物产业链其他环节进步明显。在加工仓储领域,2024年我国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支持3.8万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7.8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智能粮库信息平台得到应用。在运输领域,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加速应用,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能力显著提高。

  现实困境

  国土资源利用不够充分,食物供给体系还不稳定。森林、海洋和草原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方式相对粗放。森林资源未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乱砍滥伐、非法采伐等现象仍有存在。海洋捕捞方式不够精细,导致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和损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畜牧渔类食物供给还不够稳定。从长远来看,畜牧渔类食物资源开发方式粗放损害了食物供给的可持续性。草原和森林的不合理开发会引起土地退化和荒漠化,这些问题会降低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减少食物供应。粗放开发方式也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过度放牧和过度捕捞使得草原和渔业资源逐渐枯竭,粗放式养殖模式(如高密度养殖)导致疫病频发和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了供给不稳定性。

  产业链发展不够均衡,全产业链各环节流通存在不畅情况。食物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一是资源配置不均衡,过多的资源集中在食物生产阶段,产业链前端的科技创新和要素投入以及后端的食物流通与销售环节发展相对较少,这种发展不均衡限制了食物供应效率的提升。二是不同地区的食物产业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地区通常拥有先进的生产和加工技术,欠发达地区普遍依赖传统方法。食物产业链各环节流通不畅。国内食物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一是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科学研究集中在基础理论而缺乏针对实际生产问题的应用研究,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适用于农业生产的技术,使得科研成果不易被农业生产者采纳。二是消费者需求与产品供给脱节,食物生产者可能没有及时跟进消费的变化趋势,如对营养、环保的关注,导致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新期望。

  推进举措

  全品类多层次构建政策体系,夯实高质高效食物供给基础。建立多层次畜牧渔业财政支持机制,推动农业政策全面覆盖。政府通过直接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减免以及风险保险等方式,分层次、多渠道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援助。此外,还可以针对不同规模的牧场和渔船运营者提供定制化的支持,从而增强畜牧渔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全品类食物供给支持政策,促进食物供给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制定全品类覆盖的支持政策,以确保各类食物供应。鼓励跨部门合作,形成多层次的食物产业协同机制。此外,政策也应促进农业与科技、金融、物流、销售等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条的优化升级。

  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增强食物供给体系稳定性。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保障粮食与其他食物的均衡发展。制定并实施多元化的食物资源开发策略,鼓励农业多品种、多模式的生产,同时促进传统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外,通过优化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使其与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匹配,从而平衡各种食物资源的供应和需求,确保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强化非常规食物资源开发,拓展食物供给新空间。推进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细胞培养肉等替代蛋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生物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手段,开发高效、低耗的新型食物资源,减少对传统种植养殖的依赖。此外,制定专项规划引导非常规食物资源开发,加大财政对新型食物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食物供给新路径。

  全流程多举措贯通食物系统,促进生产与其他环节协同发展。一是均衡发展食物产业链,缩小不同地区发展差距。优化资源配置,均衡投入,不仅关注生产环节,同时强化种质技术、农资投入、仓储加工和物流等关键环节建设,推动选种育苗、智能种养、仓储运输、新型销售等“链式”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协议,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转移等跨区合作;制定有利于平衡区域发展的政策,如对欠发达地区提供特殊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缩小地区间产业链发展差距。二是畅通全产业链各环节,提高食物供给效率。强化科研与实践联结,支持应用性研究,鼓励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加强科技推广服务,帮助农民掌握并应用最新的农业技术;促进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创建高效化市场信息系统,提供实时供需数据,帮助农户做出更合理的种植和生产决策。

  (作者单位:任彦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洪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