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昌市 强“芯”片 施良策 保粮安
时间:2025-04-14 11:10:2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许雪亚 宋晓娜 字号:【

  眼下,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的冬季蔬菜迎来了采收旺季。从高二半山、河谷深沟到安宁河畔,在一道道田垦里、一座座大棚中,翠绿的小葱、金黄的马铃薯沾满泥土,鲜嫩诱人,农民穿梭其间忙着采收。

  “这一茬蔬菜收完后,接下来就是翻整土地、埋种铺膜、整理沟渠,为即将轮作的水稻等作物种植做好准备。”西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开金介绍。

  “沟渠纵横水长流,百日无雨也丰收”。地处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平原腹地的西昌,水源、光照充足,昼夜温差适宜,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西昌市立足资源禀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托制种育种新科技,以粮经统筹、提高单产、提升品质为核心,全面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全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2万亩以上,产量超24万吨。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近日,记者来到西昌市了解春耕备耕生产情况,感受春耕万象。

  制良种 铸强芯

  春耕备耕,种子先行。

  在西昌禾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仓库里,一辆辆装满种子的农用车从这里出发,将各类种子运往销售点,保障春耕种子供给。西昌市副市长杨伟洪告诉记者:“西昌市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目前已储备水稻种子370吨、玉米种子461吨、大豆50吨、其他1.21万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好种子,成就一片好收成。作为四川唯一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凉山州第一个“国字号”种子基地,近年来,西昌跑出了种业振兴的“国家队”速度。

  “我们聚焦提质增效这一目标,将玉米种业纳入西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实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育种创新、种质测试评价、良种繁育、业态融合‘五大’工程,不断擦亮国家玉米制种大县这一金字招牌,为粮食稳产增收培育‘芯’动力。”杨伟洪说。

  一组组数据是西昌市玉米制种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印证。如今,西昌市已建成中短期种质资源库2个,种质资源保有量超1万份;制种基地高标准农田覆盖率90%以上,绿色防控率达到90%以上。2024年,西昌全市玉米制种面积4.17万亩,制种企业29家,生产杂交玉米种子1066万公斤,产值1.65亿元,可提供500余万亩大田生产用种。

  在制种面积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西昌市在新品种选育上也不断耕耘,依托科研单位共收集玉米新品种组合100份、鲜食玉米品种组合200份,鉴定种质资源穗腐病300份,玉米病害抗病性鉴定500份次、鉴选抗虫品种5份,新品种试验示范36个。

  “种业‘芯片’要牢牢攥在手中。目前,我们以阿七镇、佑君镇两镇四村为核心,构建起‘一核(1个万亩玉米种业核心片)四区(樟木、经久、裕隆、黄联关4个万亩玉米制种示范区)的种业空间布局,开发出‘农小云’耕地保护田长制管理系统,严格管控非粮食作物种植,确保全市玉米制种基地常年保持在5万亩以上。”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光宇说。

  建良田 强根基

  即使坐拥优渥的农业生产资源,粮食增产也并非易事。“只有抓住耕地这个要害,才能筑牢粮食生产的根基,进而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粮食,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杨伟洪表示。

  走进位于樟木镇字库村的樟木粮蔬现代农业园区,放眼望去,风吸式杀虫灯矗立田间,园区内水、电、路、气、信“五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田成型、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据西昌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中心负责人边成丽介绍,樟木粮蔬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面积3000亩,自2022年以来,西昌市共计投入7000余万元对土地进行集中整治,将园区内3000亩土地全部建成宜机耕种、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边成丽深有感触:“在高标准农田建成之前,这片土地没有排灌能力,容易发生内涝,加上土壤中含有沙石,土质不太好,所以每年只能种一季蔬菜,如洋葱、小葱等。如今,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可以实现种一季蔬菜和一季粮食。”园区通过采用“粮食(水稻、玉米)+蔬菜”的粮蔬轮作模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制种玉米1421亩、水稻1418亩。

  樟木粮蔬现代农业园区是西昌市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缩影。近年来,西昌市共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9个,投入财政资金12亿多元,在礼州、安宁、琅环等18个乡镇(街道)建成37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在农田的管护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一田一档”“一户一档”“一房一档”数据库和田长制管理平台,构建起了天上看、地上巡、实时核、及时管的管田护田全覆盖动态监管手段,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实现“良田粮用”,不断夯实农业基本盘。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意味着基础设施的提升,更是生产方式的改进。”刘光宇说。他表示,高标准农田改变了过去人工耕种、肩挑背磨、人背马驮的原始生产方式,实现机耕机收,在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了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机械化率,提升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水稻、玉米等作物亩均增产30公斤,蔬菜亩均增产50公斤。

  探良法 提质效

  在裕隆乡裕隆村的葡萄种植基地里,葡萄架下的马铃薯迎来采收季,铁锹翻飞间,一颗颗圆润饱满、金黄鲜嫩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在一旁堆成一个又一个小山。

  “这种‘葡萄+马铃薯’套种的种植方式,充分利用葡萄冬季休眠期的闲置土地,马铃薯根系较浅,不会与葡萄争夺养分,同时,冬季葡萄已落叶,不影响马铃薯对光热的吸收。经过测算,这一模式不仅增加了种植户的亩收入,还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大有裨益。”裕隆乡党委书记梁春介绍。

  “葡萄+马铃薯”这种套作方式,是西昌市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积极探索。此外,西昌市还探索出“葡萄+大豆”的套种方式及“水稻+小葱”“制种玉米+洋葱”的轮作方式,真正实现“地不留空”“季不留闲”。

  “我们意识到,在现有的条件下,想要在粮食增产上寻求突破,就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做文章’,真正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杨开金说。

  农业种植方式的创新与探索,需要科技保驾护航。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粮经复合集成新技术,西昌市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沟通协作,共同组建技术创新团队,充分利用经果林岔口期,紧紧围绕粮经套作、粮经轮作模式,开展粮经饲统筹研究,引进新品种40余个,开展试验示范1000余亩,初步构建了一套具有西昌特色的农业发展体系。

  选良种、施良法,粮经套作、粮经轮作,在多方加持下,西昌市粮食生产探索与实践收到良好成效,全市共推广“葡萄+马铃薯”“葡萄+大豆”等复合种植模式总计20余万亩,其中,马铃薯平均亩产110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50公斤;开展“水稻+小葱”“制种玉米+洋葱”轮作面积5万余亩,实现水稻平均亩产700公斤,制种玉米平均亩产250公斤。这一系列的探索有效破解了粮经争地难题,形成了多种作物相互搭配、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实现“一田多业”“一地多用”,走出了一条具有西昌特色的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既守好国家“粮袋子”,又护好农民“钱袋子”。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