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科技绘就“齐鲁粮仓”新画卷。
仲春时节,走进山东省高唐县,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管图景跃然眼前:植保无人机低空盘旋喷洒药剂,智能喷灌设备精准灌溉麦田,农技人员手持终端设备监测墒情,田间地头的“科技范儿”与农人的忙碌身影交相辉映。
近年来,作为山东省粮食生产主力军,高唐县锚定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创建目标,以科技为笔、服务为墨,在春管备耕中书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田间管理有力度
弱苗转壮有妙招
“这片麦田去年播种时间偏晚,苗情偏弱,但现在通过镇压划锄、追施水肥,分蘖数明显增加,预计亩产能提高10%!”在尹集镇张庄村麦田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洪峰正指导种植大户刘建军进行麦田管理。刘建军流转的300亩土地中,有50亩曾因晚播成长为三类苗,如今在科技服务队的帮扶下,已逐步转为二类苗。
据介绍,高唐县小麦播种面积达82万亩,苗情复杂多样。为此,该县创新构建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队伍,1162名农技人员分片包干,将技术送到地头。“我们针对不同苗情制定了4套技术方案,弱苗重点补肥促蘖,旺苗控旺防倒伏,确保‘一田一策’精准落地。”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巧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集中培训120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5万份,录制《专家播报》短视频5期,关键技术普及率超90%。
针对7万余亩缺墒麦田,高唐县打出“引黄灌溉+水利升级”组合拳。自2月5日起,引黄一干渠、二干渠开闸放水,累计春灌引水达5800万立方米,全县麦田已普遍浇灌一次返青水。
农田建设高标准
智慧农业显身手
走进梁村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喷灌机正按设定程序均匀喷洒,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至智慧农业平台。“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用水60方,现在精准喷灌只需35方,节水超过40%。”种粮大户刘振华算起节水账。
高唐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粮食产能提升的“压舱石”,创新推行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质量“三个奖惩”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管护体系,确保耕地“良田粮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9.3万亩,实现农田灌溉保障全覆盖。
在高唐县,科技的力量体现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全链条”覆盖中。全县整合152家农业服务组织,储备无人机、镇压机等农机4000余台套,肥料3.2万吨,农药90余吨。“只需一个电话,从播种到收割就实现了全程服务。每亩成本不但降了280元,产量还增了15%。”汇鑫街道合作社理事长赵志刚说。
据介绍,高唐县通过“鲁担惠农贷”政策,全县新增农业担保贷款2144万元,破解了30余家合作社的融资难题。
锚定示范创建
绘就粮食生产新图景
站在杨屯镇“吨半粮”示范方田埂上,麦苗已抽出新绿。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吕兴忠说:“今年我们将在全县创建10万亩‘吨半粮’示范方,推广‘小麦—玉米’周年高产模式,力争粮食单产提升5%。”
近年来,高唐县将示范创建作为撬动粮食产能跃升的支点,以产业链、技术链、服务链三链融合为抓手,推动“示范方”向“示范带”“示范区”拓展。在尹集镇武花园村、老王寨村,建成的2个粮食高产示范的“万亩大方”,分别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带头帮包。通过建设“万亩大方”,高唐县积极探索和推广小麦与蛇床草间隔种植的生态防控新技术,实现了对粮田害虫的持续控制,并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粮田收益。
“科学采用每35米小麦间隔种植80~100厘米宽的蛇床草种植带,利用蛇床草涵养瓢虫等控制小麦的蚜虫,可以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高唐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商思森介绍。这一新技术不仅减少了1~2次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降低了农药使用量,还让产出的小麦品质更佳,售价每斤可比普通小麦高出0.1元,每亩可增收100元以上。蛇床草不仅具有生态防控功能,还是一味中草药,亩产可达150斤~200斤。按市场价每斤10元计算,每亩可实现收益1500~2000元,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额外收入。
“2025年,高唐县争取粮食总产量突破70万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为打造‘齐鲁粮仓’持续贡献高唐力量。”高唐县副县长任希恒说。
从科技田管到社会化服务,从高标准农田到全产业链保障,高唐县正以“争主动、抢农时、保丰收”的奋进姿态,用勤劳与汗水浇灌着丰收的希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