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背后的节水支撑
时间:2025-04-14 10:54:3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陈广锋 吴勇 字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然而,我国水资源先天不足,干旱缺水更是当前现实国情。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节水优先放在首位。对于粮食生产,水资源是刚性需求,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背后离不开节水的支撑。

  节水农业稳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节水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等工作,为提升农业用水效率、保障粮食生产用水,支撑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水农业政策持续利好。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撑高效节水农业发展。2024年《节约用水条例》出台,明确要求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对支持耐旱农作物新品种以及土壤保墒、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研究推广、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发展节水灌溉等作出规定。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要求发展节水旱作农业。

  农田基础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深化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以水定地科学布局新增灌溉水源,推进渠道管道化改造,实现输水安全高效。通过推进喷滴灌替代地面灌,可实现省水40%。目前,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耕地灌溉面积达10.75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4.2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超1000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超2700万处,为粮食安全夯实了农田水利基础。

  节水科技创新亮点纷呈。不断推进节水农业原创性理论与应用技术成果研发,挖掘节水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技术模式上,创建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用水理论,破解黄河水直滤滴灌难题,优化主要粮油作物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种植制度,建立了北方旱地雨水高效利用、南方稻田节水减排技术模式。制修订喷滴灌、水肥一体化、蓄水保墒等农业行业、地方标准200余项。在产品设备上,研发了抗堵塞滴灌系列产品,叠片过滤器、反冲洗三向阀、电磁阀、压力补偿式滴灌灌水器等实现国产化。移动式灌溉施肥机、长距离小流量滴灌带、全生物降解地膜、纳米农林保水剂等节水灌溉新设备新产品大面积应用。

  节水增粮技术积极推广。贯彻落实“藏粮于技”战略,以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和粮食单产为目标,分区分类集成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在水浇地上,重点推广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地埋伸缩喷灌、深埋渗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我国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超7000万亩,相较于常规种植,在节水40%基础上玉米可增产30%~50%,小麦增产20%、马铃薯增产50%以上。在旱耕地上,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探墒沟播艺机一体化、超深松分层施肥、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选育推广耐旱品种,年均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4.5亿亩次。据测算,2024年北方旱区粮食增产181.7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增产的81.97%,为粮食产量迈上1.4万亿斤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两降四提升”支撑粮食生产

  当前,节水支撑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主要体现为“两降四提升”。

  农业用水量和耕地亩均灌水量双下降。我国农业用水量从2012年的3880.3亿立方米降低到当前3672.4亿立方米,降幅5.4%。耕地亩均灌水量由404立方米下降至347立方米,降幅14.1%,平均每年节水约47亿立方米,相当于1.3个山西省一年的农业用水量。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逐年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某次或某一时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灌溉水量与水源渠首总灌溉引水量的比值,当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6,比2012年增长了11.6%,相当于仅输水过程就节水200多亿立方米,可增加灌溉面积5500多万亩,增加粮食产能约250亿斤。

  作物水分生产力稳步提升。作物水分生产力是指在作物全生育期内,单位水消耗量所获得的经济产量。当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约1.3公斤/立方米,比2012年提高了26.2%,表明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显著提高,用更少水产了更多粮,正从“吨粮千方水”向“千方水吨半粮”转变。

  旱作区降水利用率持续改善。旱作农业主要依靠自然降水进行生产,通过推广覆膜种植、宽幅梯田、深松蓄水、集雨补灌等措施,旱作区雨水蓄集和高效利用能力不断增强,降水利用率由2012年的50%左右提高到当前60%~70%,相当于至少多利用了400亿立方米的天然降水。

  耕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我国耕地灌溉面积达到10.75亿亩,比2012年增加了14.7%,是世界第一灌溉大国,耕地灌溉率达56%,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灌区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更加完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更加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用水需求。

  启示与建议

  随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对水的需求将更加突出。近几年我国农业用水量已呈抬升趋势,用水效率高位之上再提升的难度较大,农业用水面临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重压力。此外,我国还面临节水灌溉设施不强、技术集成推广不够、干旱灾害多发重发等情况。支撑我国粮食产量站稳1.4万亿斤台阶,实现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需多部门协同发力,做好“节水文章”,助力筑牢“增粮防线”。

  转变观念,强化节水农业认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节水用水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充分认识节水农业在促进粮油作物稳产增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工作摆布中,把节水放在粮食增产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大人力物力和财政投入力度,发挥好节水对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支撑作用。

  统筹力量,完善节水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实施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发挥投资叠加效应。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要积极配套水肥一体化,将设备设施优势转化为产能优势。探索开展国家农田水网建设,健全灌排体系。积极争取“两重”“两新”项目,推动节水农业设施更新改造。科学推进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旱作区因地制宜兴建机井、塘坝、小型集雨工程,强化应急补灌能力。

  整合资源,做好农业用水保障。探索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业用水红线,确保中长期农业灌溉用水数量和质量,促进粮食主产区“水—地—粮”资源适配。做好水资源短缺但增产潜力大地区的用水保障,如西辽河流域、河西走廊、西北绿洲灌区等,有条件地区研究利用外调水资源,优化区域水源配置。旱作区因地制宜建设集雨池、集雨窖等,用好“天上水”。加强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保障。

  分区分类,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加大节水农业科研支持力度,推进智慧灌溉、数据监测分析决策系统研究。积极争取各级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集成一批复合型旱作节水增粮模式,大力推广蓄水保墒、集雨补灌、喷滴灌、新型保水剂、生物降解地膜等技术,系统性推广水肥一体化,分区分作物制定水肥一体化技术手册,促进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应用。加强基层节水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灌溉服务。强化农业节水监测,探索在天气预报中提供墒情预报,指导因墒播种、科学灌溉。

  (作者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