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超级产粮大县,多年来齐河县坚持稳农重粮不动摇,在粮食产能建设上下足功夫,成效明显,成绩卓著:连续16年跻身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连续7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强基础:九大体系夯实高标准农田根基
齐河县拥有高标准农田109.59万亩,建成了8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区内每50亩一眼机井,每200亩一个网格,每5000亩一支专家队伍,每5万亩一个气象、墒情、虫情综合服务站。通过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应用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搭建智慧农业监管平台,实现虫情监测、气象观测、病虫害防治和自动喷灌远程控制。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地力足、灾能减、功能全”的九大配套体系,夯实高标准农田发展根基。
优服务:引领小农户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为全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齐河县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创新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增收”问题,引领小农户步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主要有以下类型。
引入企业资本形成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这种模式主要是撬动涉农企业资本,利用与农业相关联的资源优势,扶持其发展为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该类队伍具备服务模式成熟、服务机制灵活、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通过政府项目引导,公司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程服务,充分发挥其服务带动作用。
运用“合作社+村‘两委’+农户”模式培育的生产服务型合作社。该模式为合作社与村“两委”联系沟通,通过村“两委”联系小农户,了解生产需求,制定服务套餐,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由合作社制定精准服务方案,双方认可后签订合同,之后按照合同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生产管理上,由合作社进行土地整合、成方连片、满足大型机械作业条件,统一制定生产计划,统一机械作业,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产品销售,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社员收入。
围绕小散农户培植的“抱团发展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有意愿、有需求的社员自愿联合、自我发展,全体社员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社员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专业化的专项服务和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实现了抱团滚动式发展。例如,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 3656户,覆盖胡官屯镇70个村庄及周边乡镇的8万亩耕地,目前流转经营土地面积近3000亩,托管服务面积2万亩,当年作业服务达到60万亩次。
目前,齐河县发展种粮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3000余家,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586家,集约化、专业化种植粮食220万亩以上,年服务面积900余万亩次。
压责任:落实“重农抓粮”工作机制
齐河县通过构建四级书记抓粮工作机制,打造了一套“重视到位、管理到位、组织到位”的推进粮食产能提升的县级集中统一管理体系。
明确“四级书记”抓粮的目标管理体系。四级书记,即“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管区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四级书记抓粮食生产的责任工作机制,是齐河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一种外在体现。为了保证四级书记抓粮工作机制能够顺利进行,推动“吨半粮”项目有效落地,齐河于2021年出台《关于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动“书记”抓粮机制落实、落细。
落实“四级指挥田”的责任体系。按照“县—乡镇—管区—村”四级的不同,分别划分为县级指挥田、乡镇(街道)级指挥田、管区级指挥田、村级指挥田。其中,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各分管1000亩;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各分管1000~2000亩,其余领导分管100~800亩不等;管区书记各分管100~400亩不等;村党支部书记分管100~400亩不等。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一线办公,带头冲刺一线”,定期现场调研,或专题研究其负责的“指挥田”建设和生产情况,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抓好各项关键生产环节,把“指挥田”抓成“责任田”。
抓创新:新质生产力赋能“科技增粮”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齐河作为超级产粮大县,积极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主要突破了以下关键点。
做好产学研融合文章。为破解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常规栽培技术增产乏力等问题,2023年10月,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山东齐河超高产种植制度科技小院,2024年5月,由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科技战略发展智库联盟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智库联盟大会暨提升粮食产能科技创新论坛”在齐河成功举办,中国农业大学联合11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成立“全国粮食产能提升技术创新协作组”,围绕粮食产能提升展开深度合作。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建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小麦产业研究院,汇聚小麦领域院士、国家杰出青年、泰山学者等领衔的29个研究团队,共谋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与山东省农科院共建小麦玉米周年“吨半粮”技术研究中心,聚焦小麦玉米周年生产“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集成推广小麦“七配套”、玉米“七融合”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模式。50万亩“吨半粮”示范区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推广到位率达到100%。
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常年设立15支农技推广工作服务队,实行“一线工作法”,根据农时季节,分赴各乡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构建起了“县有专家、乡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将责任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
积极发展粮食标准化种植。齐河县立足“标准化”,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在全国率先发布《山东省齐河县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山东省齐河县小麦、玉米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
保粮安:多环节落实节粮减损
近年来,齐河县积极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树立“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理念,针对粮食生产的各环节、各流程,进行全链条布局、全产业链推动,建立节粮减损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收、储、运、加、消”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收”上,实施“颗粒归仓”行动,强化农业收获环节节粮减损。为减少田间地头的粮食收获损耗,齐河加强机收减损技术培训,连续3年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全域广泛实施机收减损,提升广大机手、农民机收减损意识。小麦、玉米收获环节损失率分别低于国标1.2%和2%,年可节粮3万吨。
在“储”上,实施“微损存储”行动,加强粮食储存环节精准减损。齐河县创新科学储粮模式,积极推广科学示范仓等新型储粮装具,持续扩大集中收储规模。开展代农储存活动,通过新建、改建等形式加快储备库建设,实现地方储备粮规模存放,集中管理。推进绿色仓储设施建设,通过加强与鲁粮集团的合作,引进使用防虫保鲜、安全储粮等关键技术,保障粮食存储安全。为解决种植户粮食烘干、储粮难的问题,发挥国企作用,投资5亿元建成粮食综合服务中心16处、智能恒温粮仓38座、粮食烘干塔33座,新增储备规模19万吨、日烘干能力1.08万吨,在全国产粮大县中率先实现烘干仓储设施乡镇全覆盖。
在“运”上,实施“低耗运输”行动,做好粮食运输环节降耗减损。为了在运输环节减少粮食损耗,齐河县以县交通运输局、发改局为牵头负责单位,不断完善粮食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对运粮常走的道路进行提质,完善农村粮食运输交通网络。大力推进粮食运输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应用新型专用运输工具和配套装卸设备,发展原粮“四散79”运输,提高粮食出入库机械化作业程度,减少粮食运输装卸环节中的流通损耗。
在“加”上,实施“粮尽其用”行动,推进粮食加工环节转化减损。齐河县积极推动粮油产业集聚,推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打造节粮全产业链集聚区,推进落实粮油加工领域节粮减损。延伸粮油产业链条,加强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推动粮油加工与检测技术创新。培育粮油深加工企业,引导粮油适度加工,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积极推广猪鸡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引导饲料企业建立多元化饲料配方结构。
在“消”上,实施“粮尽其用”行动。一方面,实施“文明餐桌”行动,加强粮食消费环节节约。由县商务局牵头负责,指导行业协会制定绿色餐饮团体标准,发布餐饮行业节约公约活动。加强餐饮行业食品浪费监管,依法加强对餐饮企业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关于公务用餐管理,加强公务活动用餐节约。同时,将勤俭节约和以健康饮食为主的“食育”教育融入德育课程,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争一流:以产业兴粮促种粮增收
完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建立供种、种植、收获、仓储、加工、销售全链条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打通农业产业化链条。齐河县加快建设黄河流域(山东)现代农业科学城,高标准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建设,入驻新疆天润、山东鲁粮、山东万康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产业园年粮食加工能力28万吨、总产值74.7亿元,粮食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招引新加坡丰树食品产业园、澳亚集团A2牛奶产业集群等强企项目先后落地齐河,全县农业企业达到20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家。
农业生产“品牌”提升行动。齐河紧紧围绕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要求,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一批质量高、品牌响、效益好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建设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地域品牌。整县开展农业生产品牌提升行动,培育“齐河小麦”“齐河玉米”“齐河牛肉”等国家地理标志5个,绿色食品28个,有机农产品6个,倾力打造“黄河味道·齐河”区域公用品牌,与13个省(市)、500余家商超实现联动合作,累计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
(作者单位: 董永、马兴亮,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农业农村局;朱杰,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