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坚持首善标准,发挥首都优势,2024年全年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0亿元,实施协作项目588个,选派优秀干部人才1186名,新增144家企业落地内蒙古投资175亿元,帮助、销售内蒙古农副产品308亿元,帮助结对的内蒙古7个盟市31个旗县6.97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激活草原经济新引擎。
高位统筹 各方联动
形成京蒙协作工作新局
强化统筹调度。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2次市委常委会、2次市政府党组会、1次领导小组会和2次专题会,研究部署京蒙东西部协作工作。市区两级坚持年初有方案、每月有调度、每季有督导、年底有考评,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协助力、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前后一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以上率下。北京市高度重视东西部协作工作,始终把京蒙东西部协作当作分内之事和应尽之责。赴内蒙古考察调研,共同研究谋划推动京蒙协作工作。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全部带队赴结对旗县调研对接,细化落实协作任务。
深入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捐资助学、慈善公益、医疗服务等,全市共416所学校、305家医院、654个村(社区)、533家企业和339家社会组织参与结对工作,全年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捐款3.19亿余元。
聚焦重点 多措并举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完善就业帮扶体系。注重从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打造劳务品牌等方面持续用力,京蒙两地人社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签署《京蒙东西部协作“2+2”劳务协作框架协议》,推动目标、政策、对接、平台、品牌和服务“六项贯通”。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托企业共建就业基地62个,打造32个区域特色劳务品牌。
倾斜支持重点区域发展。对结对的1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入财政资金6.88亿元,县均投入高于其他旗县近600万元。北京市第四中学等26所学校、海淀医院等7家医院“组团式”结对帮扶内蒙古18所学校、7家医院,助力扎特旗音德尔三中2023年高考实现兴安盟理科最高分622分,2024年高考本科升学率达99.32%。
深化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加强产销对接,深化市场联动,不断构建完善京蒙优质农畜产品消费帮扶体系,在协作地区建立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77个,携手打造“京彩蒙品”“蒙品进京”“原味乌兰察布”“赤诚峰味”等54个消费帮扶品牌,年内采购、销售内蒙古农副产品308亿元。总结“补、搭、推、销、带”消费帮扶经验,推动京蒙消费帮扶产品走出内蒙古、走进北京、走向全国,有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产业带动 集聚资源
推进京蒙协作走深走实
企业投资稳中增效。始终把产业协作作为重中之重,引导优质资源投向协作地区。开展“京蒙百企情”“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进边疆”系列产业对接活动,引导畜牧、种植、新能源、文旅等8类企业落地投资,吸纳4291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援建、改造提升帮扶车间120个,吸纳4436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深入挖掘协作地区“土特产”优势资源,注重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做文章,累计投入京蒙协作资金12.7亿元,助力协作地区培育形成马铃薯、食用菌、中草药等13类56个区域特色产业品牌,累计产值达163亿元。
产业集群优势凸显。依托协作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强化企业、资金、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支持,强力推进上中下游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累计投入京蒙协作资金15.96亿元,助力协作地区打造形成肉牛、肉羊、玉米等10类41个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逾千亿元。
园区建设效应增强。注重把京蒙协作产业园打造成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的创新区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培育区,推动优势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聚集,探索实践“北京企业+内蒙资源”“北京研发+内蒙制造”“北京总部+内蒙基地”等模式,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园区完善配套、提质升级,共建农牧业、工业、文旅、物流4类78个产业园区。
厚植潜力 增强动力
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
帮扶资金稳步提升。2021年以来,投入资金实现4连增。狠抓资金项目管理和实施,坚持资金项目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任务,修订完善京蒙协作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协作项目全部开工,年度实际完工512个;实际使用援助资金18.08亿元,资金报账率达90.4%。
智力支援力度不断加大。选派118名党员干部赴内蒙古挂职交流。持续优化选派专业技术人才构成,增派农林牧、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全年共选派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1068名,帮扶时长全部安排在2个月以上,教师全部在1个学期以上。大力支持协作地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培训+跟岗+实践”方式,组织协作地区2051名教师、医生来京学习培训。
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携手推进107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一批人居环境向美丽宜居迈进,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速提质,广大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对477名常住村民进行问卷调查,被访村民对乡村建设成效的综合满意率达99%。
优势互补 合作发展
实现京蒙协作扩面增效
教育协作转型升级。清华附中等416所学校结对内蒙古525所学校,选派教学骨干493名,助力内蒙古80余个“校(园)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教育数字化优势,两地师生共享“北京空中课堂”“近光讲堂”资源,带动近15万名内蒙古师生开展“同步课堂、同步教研”,让首都优质教育资源在内蒙古落地生根。
医疗卫生协作全面提升。持续优化人才、技术、服务等供给,北京市友谊医院等305家医院结对内蒙古343家医院,全年选派医疗技术人员437名,接收来京跟岗学习骨干518人次,培训当地医疗骨干1.6万余人次,开展门诊急诊9万余人次。助力建立临床重点专科24个,输出内镜下结肠息肉冷切除、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等医疗卫生技术468项,建立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410项。
科技合作引领创新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培育3个马铃薯品种,在内蒙古辐射带动种植5万余亩;北京简耘科技有限公司累计投入数字化设备1800余套,服务面积达171万亩,实现服务区域内马铃薯增产160余万吨,增收达30亿元。中关村635家企业在内蒙古设立了1033家分公司,675家企业设立了1156家子公司,累计协议投资618.52亿元。“绿品”“绿电”“绿算”项目已成为两地合作发展的新时尚。
文旅合作惠及两地群众。京蒙两地共同推出现代草原发现之旅等10条精品路线,成功举办“北京文旅支援合作京蒙自驾活动”,年内两地往来游客达2000万人次,旅游消费超过198亿元。组织北京京剧院等单位的艺术家赴内蒙古开展“到人民中去”文化交流活动,向内蒙古捐赠了《风起东方》《最美中轴线》等58部节目版权。
民族交流密切深化。成功举办各族青少年“艺”心筑梦主题(北京)交流、石榴籽计划等活动。邀请内蒙古女性企业家来京交流创业就业经验,圆满组织巾帼家政大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锡林郭勒盟合作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中心”,培训当地民族语言授课教师1670名。注重发挥京蒙两地比较优势,不断拓展深化合作领域,推动单向帮扶向互惠共赢转变。
(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