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促振兴——华电西藏公司定点帮扶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5-04-14 11:02:5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舒安稳 格列旺久 字号:【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定点帮扶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和八宿县同卡镇卡顶村,以党建为引领,结合电力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援藏帮扶,近年来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取得积极成效。

  工作实践

  构建“传帮带”机制,助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合驻村帮扶点村情实际,企业驻村工作队建立驻村党支部带村党支部、群众党员带普通农牧民的“传帮带”机制,因地制宜开设“乡村夜校”,定期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政策宣传等活动。筹集资金搭建定期外派培训平台,分批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全面提升干部群众能力素质。每季度开展“五大标兵”评选,建立积分激励机制,以示范引领和积分兑换激励干部群众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乡村治理。通过以符合当地村情实际的技能培训和“传帮带”引领,推动村“两委”干部组织能力、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切实把村党支部打造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主心骨。

  因地制宜挖掘培育特色产业,助力发展集体经济。企业驻村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发现外冲村藏式雕版印刷技艺发展较零散、机制缺失、面临失传。驻村工作队带领村“两委”构建“党建+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机制,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实施“能人回村”行动,深度挖掘培育非遗技艺传承人,号召技术能手回村发展非遗产业,动员致富带头人回村经营集体经济、参与乡村治理。通过搭建工作平台,实施“以工代训”,将濒临失传的藏式雕版印刷技艺逐步做大做优,实现木刻产业由零星接单、分散雕刻的个体经营转变为订单销售、集中雕刻的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结合“古智藏文书法”技艺实际,驻村工作队组织群众不断拓展开发藏式木刻文创产品,促推村集体经济发展成集“木刻、书法、藏香、绘画”等特色产业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地,并辐射带动乡村旅游、直播带货、特色农家乐、物流运输队等产业发展,切实实现农牧民群众家门口就业。

  发挥优势,实施“教育+就业”帮扶,激发内生动力。针对帮扶点困难学生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结合企业优势,通过电力项目建设,在驻村点持续实施困难学生教育帮扶;并在岗位工作中,通过“集中轮训”“师带徒”“轮岗培养”“挂职锻炼”等活动,开展藏族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全力提升困难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素质。同时,每年定向开展助学“圆梦”行动,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学子完成中学至大学学业,切实以定向培育、定向资助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拓宽困难家庭就业及创收渠道,培养储备更多乡村发展后备人才,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项目发展带动完善基础设施,开启群众幸福生活。针对驻村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问题。按照“地方所需、企业所能”原则,企业结合电力投资项目建设,创新实施“清洁能源+乡村振兴”等帮扶行动,通过水电项目建设帮扶地方修建产业楼、移民村,持续改善学校教育及生活条件,改造群众家庭厨房、厕所等设施,通过新能源项目建设助力村组公路硬化、改善通信信号、实施乡村新能源照明工程和“新能源+牧业”产业帮扶行动等,有效推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结合项目实施建立培训并吸纳当地群众参工参建、就地购买生产原材料、支付租金分红等利益共享机制,切实以项目发展全力促推农牧民群众开启幸福生活。

  主动融入协同治理,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企业驻村工作队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领村“两委”以小板凳、酥油茶、田间地头等群众愿意参与的方式,用藏汉双语宣讲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最新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贯国家、自治区及地方政府乡村振兴惠民利民政策,并通过威望较高的老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讲述新旧西藏对比故事。主动聆听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情激发群众从“要我转变”到“我要转变”的蜕变,与群众一起推进乡村治理,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文明乡风。

  主要成效

  组织建设持续加强。通过深入实施“传帮带”和内外部培训,组织开展党员承诺上墙、党员标识进家等活动,努力增强党员干部身份意识和荣誉感,企业驻村点党组织战斗堡垒不断夯实。江达县驻村点外冲村29岁党支部书记被选拔为昌都市村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外冲村年轻群众踊跃申请入党,乡村治理工作成效显著,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企业相关帮扶案例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全球最佳减贫案例等荣誉,并入选中央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蓝皮书。

  产业经济不断壮大。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想方设法培育产业后备人才,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帮扶,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有效促推帮扶点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推动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向好。通过挖掘培育非遗文化,发展非遗经济,企业在昌都市江达县驻村点的非遗工匠人均月收入超7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帮扶村已发展成为一体化产业聚集地。

  乡村能人逐渐增多。通过企业全过程帮扶,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拓宽就业面,带动帮扶点实现“一人就业、全家幸福”。目前,企业帮扶的藏籍大学毕业生全部实现稳定就业。

  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结合企业项目发展和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帮扶行动,对驻村点公共设施、村居环境等实施综合整治,帮扶点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通过积分激励等措施,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维护及乡村治理等,村居环境得到持续提升,两个驻村点均成为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

  思考启示

  建强组织,凝聚合力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发挥企业人才、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培育乡村发展致富带头人,持续加强帮扶村党组织,强化组织建设,带领帮扶村构建“党建+村集体经济”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深度挖掘乡村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建立特色产业村集体组织管理、集中生产和企业经营模式,大幅提高乡村特色产品生产效益。同步加大宣传力度,持续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增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合力。

  融合发展,想方设法帮扶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做好企业经营发展与促进乡村振兴,在项目投资建设中,力所能及、想方设法构建利益共享机制。通过项目实施,持续改善驻村点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当地群众参工参建、培育发展上下游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切实实现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实现以项目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精准育人,系统帮扶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通过党建引领和驻村工作实际行动,因地制宜挖掘培育乡村能人技艺,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和发展平台,定向培育帮扶点困难学生,系统帮扶培养非遗技艺或特色产业传承人,建立乡村治理和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西藏分公司)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