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科技和装备支撑进行了系统部署,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作为农业大省、科技大省和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安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科技工作会议、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突出位置,统筹优化各类农业创新力量,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重要基础。2024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6%,农业生产信息化率51.2%。
树立产业科技理念,优化协同攻关机制。一是履行好使命担当。新一轮机构改革赋予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模式集成、适用技术推广等职责任务,安徽切实履行使命担当,加强农业科技组织领导,成立农业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出台工作规则,推动机构优化、人员融合、效能提升,探索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精准施策的工作体系。二是统筹好创新资源。出台《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推进科技创新,以强攻关、创平台、育人才、促转化、优生态为抓手,采取“兵团式、阵地战”的方式,瞄准“1235”目标,即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培育农业科技领军“种子”企业20家以上、农业战略科学家30人左右、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50项左右,开展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企业培育、人才引育等“七大专项行动”。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超前布局“8+X”农业未来产业赛道,即智能育种、新型农资、智专农机、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低碳农业、未来食品、新型服务等产业。三是组织好百项攻关。遵循农业产业科技规律,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实施《安徽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案》。聚焦主粮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与品牌提升、生物种业、农机装备及数字农业等领域,奔着最紧迫、最急需的问题去,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024年,全省培育新品种198个、研制新装(设)备75套,破解技术难题168项,技术集成237项。
加强系统梯次布局,打造协同攻关平台。一是推动基础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条件和能力建设,打造多层次引领性基础创新平台。目前,省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总量达214家,覆盖种质资源保护、主要粮食作物、重要农产品、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等领域,以荃银高科、中联重机为代表的生物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等领域重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二是推动转化平台建设达到新水平。增强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辐射带动能力,全省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8家,实现地级市全覆盖。积极推动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太和县、庐江县在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评比中位居前列。谋划建立农业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安徽省农业未来产业园。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产业研究院等农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打造科技创新智库平台,建立产业跟踪捕捉机制,谋划成立安徽省农业未来产业经济研究院。三是推动推广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快构建“国家—省—基层”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体系建设,提升7个国家级基地建设水平,巩固55个省级基地,新建182个基层基地。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原则,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科技力量,调整优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化“科技特派员+”行动,发挥1.5万名科技特派员作用,建立“市级标杆点”20个、“县级样板点”70个。
全面激发内在活力,培育协同攻关主体。一是加快培育领军企业。着力培育一批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遴选一批企业规模大、科研实力强、信誉度好的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承担70%以上的攻关任务。建立领军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校共同参与的大兵团协同攻关模式,邀请院士等行业领军人才担任“项目总师”,持续办好“新农人下午茶”专场活动,及时解决企业与产业需求问题,让企业真正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二是加快培育战略人才。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优化人才梯次布局,构建“四横四纵”人才体系,形成横向覆盖科研、管理、支撑、转化四支队伍的“四横”布局,纵向覆盖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后备人才的“四纵”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绘制“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地图”。三是加快培育服务主体。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努力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实施人才订单培养计划,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方式,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满足需求、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人才。2024年,全省定向培养招生13个专业208人,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招募特聘农技员144名。
促进多链协同发展,优化协同攻关生态。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完善项目选题、立项、验收方式,建立竞争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支持机制。构建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推动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打造“一站一盟一中心”校地共建新模式,鼓励省农科院加强院地合作,探索“大院制”改革新路径。二是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打造“金融+农业+科技”生态,加快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持续发挥省农发基金、绿色食品产业主题基金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构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资本和科技深度融合。三是推进对外合作交流。扩大国际国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布局,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主动融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建设“5+1”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等领域,加强省校合作,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安徽落地转化。加强长三角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无人农场、生物技术等领域“长三角区域专项”。
江淮潮涌,创新正当时。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既是安徽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由之路,更是勇当农业强国建设先行省的应有之义。安徽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聚焦农业强省建设,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谋准谋实谋细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改革重点、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以更高站位统筹资源、更实举措深化改革、更强合力推动转化,着力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有活力创新主体,促进高质量成果转化,构建包容性创新生态,持续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更大“三农”力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