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布局农业全产业链助农发展,以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等产业为主导,从延链、锻链、补链多个环节入手,抓项目落地、重创新推广、塑品牌影响、育行业龙头,充分发挥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集聚效应,探索出一条都市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道路。
以理念创新引领全链条升级。南京市建立“产业链牵头人负责制”,组建工作专班,由产业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将产业链成员企业和农户全部“镶嵌”到产业链条上,形成“产业链牵头人+链主企业+产业联盟+农户”的全产业链建设模式。建立“科金兴农服务日”工作平台,精准化解产业链发展中政策、管理、资源、技术等瓶颈,累计举办50场专场服务对接活动,邀请政企研金等2500余人次参加,组织相关处室、站(所)上门服务帮助主体解决困难和诉求近千个。
以品牌培塑链接供需两端。深入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打造“食礼秦淮”“南京雨花茶”“固城湖螃蟹”“茉莉六合”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558个,有机食品认证13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绿色品牌逐渐成为驱动本地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动力。优化稻米产业以“金陵味稻”特色品牌为引领,推动全市3819户规模经营主体由“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发展生产基地20万亩,亩均效益达3264元。
以业态融合拓展增值空间。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探索“都市农业+”模式,形成田园观光、民俗风情、农业体验、民宿度假等多业态发展模式,试点推出88栋“莱斯乡村+共享小院”。现代茶产业加强资源整合,在茶旅融合发展模式上积极探索,打造黄龙岘、淳青茶园、六合平山等乡村旅游“网红”,在溧水区芮家村茶园基地建设雨花茶文化展示馆、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传习所、雨花茶非遗工坊、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都市花卉产业建设从种质创新、种苗繁育、智能装备、花器设计、产品加工等方面发力,优化花木文化内涵,打造南京玫瑰园、湖熟菊花园、枫彩漫城、梦华苑、水一方、西埂莲乡、水慢城等花旅基地。
以科技赋能提升附加值。发挥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等集聚优势,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115项。助力智慧农业、数字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全链条广泛应用。聚焦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园艺、健康养殖等主导产业,推动环境调控、动植物本体感知、精准饲喂、病害监测预警等技术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应用。每年新建应用示范点20个左右,累计建成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点100多个,运用农业传感器、农业机器人、农业智能装备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转型升级,助推农业走向现代化。多功能油菜产业集成推广“薹籽两收”“油蔬两用”等模式,优化5D、7D冷榨技术,综合效益是纯售卖菜籽的1.5~3倍。
以要素集聚增强链动升级保障。聚焦产业链延伸的重点环节,推进人才、土地、金融等要素优化配置,不断厚植乡村“土特产”成长沃土。深入实施“智汇三农”人才工程,累计培育农业农村“头雁种苗”380名,年均培训高素质农民8000人次。落实青年大学生“新农人”学费补助政策,先后引进青年大学生“新农人”377名。打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专项用地支持政策,以不低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5%的比例预留土地。加强涉农重大项目招引建设,截至目前,举办各类农业招商推介活动40多场,签约项目计划投资总金额超120亿元,开工建设特色产业链重点项目91个,投资近76亿元。创设“金陵”系列惠农金融产品累计授信超698.1亿元,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保持在2%以下。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项目支撑、金融助力、全要素支持的良好发展生态。
(江苏省南京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