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县石泉湖片区 打造共富样板
时间:2025-03-20 14:49:0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付心泳 徐文杰 字号:【

  近年来,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街道石泉湖片区依托村庄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彰显特色、塑造精品、分层推进、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着力做好原乡人、原居民、原生态、原文化“四原”文章,构建起“莒南县城后花园,城郊休闲旅游圈”,打造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共富样板。

  用好“原乡人”,推动要素资源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班子“头雁”作用,坚持“四雁三青”(“四雁”即头雁、归雁、鸿雁、雁阵,“三青”指青年人才、青年党员、青年干部)一起抓,新选拔“头雁”3名,培育“四雁”人才153名,储备90后青年党员干部14名,同步建立“归雁之家”“鸿雁讲堂”等培育平台。建设集书店、非遗、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引进15名乡村振兴合伙人和非遗文化项目,推动人才、资金、项目向片区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以“党群同心”统领工作,建立志愿服务队10支,为老人提供洗衣、理发等免费服务,惠及80岁以上老人213名,推动片区公共服务可感可及。深化运用美德积分、村民代表“小院夜话”等制度,优选“胡同长”152名,用好“数字乡村”云平台,营造好坏大家评、有事大家办的乡村自治氛围。

  激活“原生态”,推动片区群众持续增收。强化经营理念,充分发挥“灵山秀水 石泉乡居”“高乡书院”民宿的影响力,通过资产梳理、改造提升、托管运营,流转村民23处闲置院落发展民宿产业,每年为村民带来3000~4000元的租金收入,推动民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沿义丰河改造沿街老旧民房10处,保留特有的石头建筑,与农产品展销、气泡工坊、特色炒鸡、非遗手造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体验式消费新场景,推动100多人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了村集体有收入、群众有收益。深入挖掘片区山水资源、田园资源,谋划实施刘山杏花谷、娘娘山葡萄采摘、石泉湖大草原等文旅项目,提升刘山茶等6处种植基地,发展种植基地1200亩,做活“土特产”文章。

  传承“原文化”,推动红色文化善为今用。坚持以红带绿、以绿映红,依托石泉湖“山东水库之母”“开山治水”的文化底蕴,邀请浙江大学、山东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团队进行规划设计,串联打造“水库之母”红色纪念馆、大鸡烟厂旧址等一批红色文化节点,推动红色教育基地连片提升。融合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元素,精心打造“石泉湖研学人家”“卧佛山前遇石泉”研学课程,打造石泉“乡创1959”研学基地,承接县内外学校研学任务,赋予红色故事新内涵。同时,在村庄建设过程中,注重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选取重要的图文资料,集中上墙展示,把村史馆建在大街小巷。

  尊重“原居民”,推动乡村环境和美宜居。在片区建设中,坚持“村庄怎么建,群众说了算”的原则,邀请党员、村民代表和规划设计专家面对面交流,重民意、听民声,突出个性打造和融合发展,对10个村进行提升改造,盘活房前屋后空地,改造60余处便民停车位和4处“暖心菜园”,建设乡村市集1处,为周边村民提供农副产品交易场地,方便群众生活,实现颜值和产值双提升。深化“绿满沂蒙花满村”和美丽庭院行动,“见缝插绿”,新种植花卉苗木1000余株。扎实推进片区水、电、路、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新修道路22公里,安装路灯630余盏,新建提升小广场7处,实现村内弱电线管、雨污水管下地、强电线路整理,全面改善片区村基础设施条件,实现路畅景美,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打通“美丽建设”向“美丽经济”转化通道,推动乡村稳步实现共富共美。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