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改革任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此,强化农业农村领域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加快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准确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内涵外延和具体实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典型特征和自身特殊属性。农业新质生产力重点把握“新”和“质”,“新”表现为技术应用新、产业业态新、发展模式新,“质”表现为生产力的质态新,更多强调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质态,并非简单等同于特定的高新技术或某一特定的农业业态。
从基本内涵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以农业领域技术、产业业态、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等创新为引擎,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和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路径,培育更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研发更高技术含量的农业劳动资料,开拓更广范围的农业劳动对象,推动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及其创新组合的跨越式提升,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从主要载体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发轫于现代农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细分农业领域交叉生成的崭新业态为依托,通过发展模式变革、产业融合升级等形式,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立足于国情农情,既不能放弃传统农业业态,也不能忽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更不能降低粮食生产能力、侵害或变相侵害农民合法权益。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形势呈现出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稳中向新的良好态势,有力夯实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但也要看到,在农业再生产环节中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生产资料产权方面,农村土地和农业数据的权利体系尚不健全。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土地的权能仍不完整,不利于土地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有效融合。数据要素的产权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不足,影响优质生产要素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有待健全,对一些研发周期长、风险较高、短期内难以产出成果的农业技术难题开展针对性研究缺少有效激励机制,不利于原创性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制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产业的具体应用。
农产品交换和消费方面,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有待优化。农产品流通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大部分农产品流通标准仅停留在流通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农产品流通体系管理机制有待优化,部门职责关系不清晰,执法区域存在较大的重叠、交叉情况。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产销对接机制。
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成熟度不高。当前,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营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未真正将现代化管理理念落实于实际运营,难以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变革。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既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支撑要素,也影响资本、科技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继续完善承包地权利体系和权能内容,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机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自愿流转,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求,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目标,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和实现形式,强化入市配套政策创设和供给,探索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有效机制和路径。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农业数据作为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一是探索构建农业数据权能体系。明晰农业生产、交换、消费等不同环节数据的具体权利,明确农业原始数据所有权主体以及数据使用、收益和转让等权益的主体。健全数据提供者依法享有的自由不受剥夺、隐私不被窥探、信息不被滥用等数据人格权,充分激发数据要素活力。二是完善农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建立健全数据流通产权、交易、收益分配等相关制度,重点完善数据交易规范,健全数据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农业数据管理规范,确保农业数据资源合法有序流通、便捷高效利用。三是完善农业基础数据库共享体系。完善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重点发展大数据中心和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政务信息系统,推动农业数据资源的标准化、集成化、规范化、便利化。
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政策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完善农产品市场管理政策。加强法治建设和规划指导,完善农产品流通管理机制和标准化管理政策,健全符合统一大市场要求的体系架构和内在机制,推动形成公平、高效、透明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创新农产品产销模式。支持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市场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向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经营链条,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三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农产品直供配送云平台、冷链物流公共智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系统农资企业、农产品市场、冷链物流企业等加快数字化转型。
深化农业科技制度改革。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前瞻性确立农业技术领域重大攻关项目,调配全国优势力量集中攻关。持续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明确不同创新主体、不同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二是完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以新一轮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改革科研管理体制,针对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交易、转让机制,健全高效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科技创新者多受益、少受限。三是完善激励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着力完善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措施和办法,提高研发人员对研发周期长、风险较高技术难题开展针对性研究的动力。四是构建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农业科技转化机制。多听基层声音,多让农业企业出题,构建一套学术专家设计为主导、吸纳基层生产科技需求的立项管理体系。建立稳定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全链条高质量转化应用。
深化农业人才教育体制改革。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一是创新涉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谋划新一轮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加快建设农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农业领域卓越工程师四支队伍,引导更多高端人才从事农业,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二是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全面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支持、评价使用、引进流动、激励保障机制,推进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出台农民教育培训相关的专项法规,建立涵盖政府、社会、农民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发展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素质农业经营人才队伍。三是健全农业企业家培养机制。健全农业企业家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农业企业家评优激励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战略思维、热心服务“三农”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的深度改造升级、农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