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时间:2025-03-20 14:44:1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韩鹏 郝立岩 字号:【

  近年来,河北省以培育粪污收集、处理、配送、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着力构建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衔接紧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产品和耕地质量,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优化机制 聚焦种养结合

  实现“四个转变”

  河北省对标试点目标、原则和方式,抓住重点区域、作物和主体,突出安全性、科学性和整体性,强化种养结合、用养结合和点面结合,扎实推进项目落地,优化了种养循环新机制、集成种养循环新模式、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能力、提高耕地质量与农产品品质水平,探索实现“四个转变”。

  优化种养循环新机制,实现种养脱节向有效衔接的转变。各地根据当地养殖、种植业规划布局,因地制宜遴选培育项目实施主体累计150余个,依托实施主体对接养殖场(户)100余个。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试点模式,探索形成“社会化服务组织+养殖场(户)+种植基地(户)”多方协作、“党支部+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社+农户”等基层组织与承担主体协同推进的循环发展新机制。督促养殖场(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种植基地(户)三方签订服务合同,明确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开展粪污收集处理、集中堆沤、运输配送、粪肥机械施用作业全过程、专业化服务,机械化水平和施用效率大大提升,解决了粪肥施用劳动强度大、施肥效率低等问题。

  集成种养循环新模式,实现大田作物粪肥还田接受程度低到普遍认可的转变。根据畜禽粪肥及沼液资源、农作物需肥特点及试验示范结果,实行有机无机结合、速效缓效配合、农机农艺融合、灌溉施肥耦合,建立了类型多样、机械化程度高、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肥(腐熟粪肥或商品有机肥)+N”技术模式。“固体粪肥+配方肥”“固体粪肥+机械抛洒”等固体粪肥和“液体粪肥+罐车喷洒还田”“液体粪肥+管网输送施用”等液体粪肥应用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能力,实现粪污到粪肥的转变。通过试点项目实施,加快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了环境治理难题。全省项目累计实施面积达364万亩,示范带动县域内粪肥基本还田,试点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自2021年实施以来,全省累计消纳畜禽粪污总量200万吨以上,还田腐熟粪肥90万吨以上、沼液90万吨以上。

  提高耕地质量与农产品品质水平,实现产出农产品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土壤有机质明显增加,粪肥、商品有机肥施入耕地后形成团粒结构,增强了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以肥调水、以肥蓄水、以肥节水的效果逐步显现。根据全省多点试验监测显示,“替代30%化肥,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可以使多数作物产量不同程度增加,产品品质明显提升。其中,小麦增产4%以上,玉米增产1.4%以上,白山药、花生、果树等经济作物增产1.2%以上。晋州鸭梨、威县葡萄、武安小米等农产品知名品牌更加响亮。

  统筹兼顾 突出“四个强化”

  推进工作有序开展

  强化统筹管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农业农村厅分管厅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试点县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每年组织召开工作调度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二是提早谋划设计。试点年度中央资金下达后,及时制发《河北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实施方案》,组织各试点县及时制定县级方案,提前谋划、及早实施。三是开展督导检查。制发《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调研检查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组织试点管理部门、专家、农技人员组成工作组,开展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及时发现、解决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小麦备播、果树秋施肥等关键时间节点多次召开视频调度会,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强化质量控制。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建好养殖场(户)粪污出场台账、第三方服务组织粪肥收集处理台账和种植消纳基地粪肥还田施用台账“三套台账”,通过定量化台账管理+追溯系统,确保过程可追溯,数据可查阅。对于关注度较高的液态粪肥施用情况对土壤盐分影响问题开展调研,跟踪监测了河北省6个代表性县市施用液态粪肥后电导率、盐分及其离子组成的变化特征。根据调研成果,提出在下茬作物种植前一段时间施用液态粪肥建议,确保液态粪肥还田不对土壤产生不利影响。

  强化培训指导。成立了涵盖种植、畜牧和耕肥等行业有关专家组成的指导组,建立专家包县(区)技术服务机制,开展包片技术指导服务,紧抓粪肥还田关键时期,编印挂图、明白纸等技术资料,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实用的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粪肥科学施用技术水平,帮助实施主体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积极开展观摩培训活动,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现场观摩、专家讲座、典型发言、答疑解惑等形式,对试点县进行全方位培训,提升试点工作技术水平。不定期组织试点县到外地市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全省累计召开县级以上培训会70余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为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强化宣传引导。试点实施以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集成与总结,打造了一批有“看头”的示范样板,提炼了一批有“说头”的典型案例,广泛宣传科学施肥取得的成效、在促进粮食丰收和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让实用技术进入千家万户、落到田间地头,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依托试验监测 因地制宜

  加强成熟模式集成示范

  全省累计开展试验示范100项(次)以上,设置效果监测点720余个(次),依托试验监测数据,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分析不同区域土壤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因素,依托专家指导组、有关院校等科研资源,开展试验示范和联合技术攻关,因地制宜集成种养循环技术和服务模式,推进粪肥还田技术标准化,推进农机农艺配套、基施追施统筹,创建地方特色突出、高效实用的区域粪肥还田技术。制发《关于征集绿色种养循环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的通知》,组织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围绕“精、调、改、替”等方面,总结提炼适应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不同方式的技术模式,总结宣传工作经验成效。

  畜禽粪便直接堆沤还田模式。与规模化养殖场、中小养殖场、散户签定畜禽粪污收集协议,通过管道、收集点等方式完成粪污收集,完成粪污无害化处理,按照《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将粪污充分腐熟变为粪肥,抽检合格后,运输至试点区,通过撒肥车进行统一撒施。沧州泊头市将养殖场产生的粪污收集、转运至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处理,利用专业发酵设备进行发酵,发酵后转为有机肥还田利用。实现了从粪污收集转运、高温发酵、堆放稳定、筛分粉碎、施用还田等全流程服务,亩均增产50公斤、增收150元。

  沼液还田模式。按照相关要求,将畜禽粪便通过沼气发酵和无害化处理,加工成沼渣肥和沼液肥,抽检合格后,通过管网系统或者机械洒施还田。张家口塞北管理区开展沼液浓缩及深加工研究,以沼液为母液,根据作物不同营养需求加入所需无机肥料,同时结合土地承载能力及种植作物的营养需求,制定符合土壤及作物双重要求的浇施标准,亩均增产67.5公斤、增收76.9元。

  “有机肥+配方肥”模式。依据土壤养分测试数据和施肥试验结果,按有机肥料中无机养分占化肥养分使用量的25%~30%推荐有机肥料使用量,形成施肥建议,促使试点区土壤有机质得到持续补充,提升土壤肥力,实现作物养分的平衡供应,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石家庄晋州市通过“有机肥+配方肥”模式,桃树增产2.7%以上,可溶性固形物提高0.3%以上,硬度提高0.26公斤/立方米以上。

  (作者单位: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