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华北平原的冬小麦欠身返青,长江两岸的水稻抛秧热火朝天。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春耕备耕工作正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有序开展。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亩产提升10.1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粮食产量目标明确为“1.4万亿斤左右”,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释放出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鲜明信号。
站在新的起点,如何稳住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两会期间,记者梳理部分代表委员提出的关于促进粮食稳产保供的意见建议,记录各地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生动故事,共同为筑牢大国粮仓支招献策。
抓产能
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
山东省德州市是黄淮海地区重要粮食主产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德州市市长朱开国介绍,2024年,德州建成了全国首个百万亩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吨半粮”核心区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1579.6公斤。今后德州将坚持书记抓粮、科技增粮、规模种粮、全链兴粮,继续深化推进绿色“吨半粮”工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主攻单产”。自2023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融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把试验田上的高产纪录推广到更大范围的农田上。
“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两个“严”字,释放了保护耕地、守护良田的坚决态度。同时报告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营口市政协副主席代萍认为,提单产的基础工作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实施科学轮作、秸秆还田、深松深耕等技术措施,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我日常的工作之一就是推广水稻新品种。以我们东北粳稻区为例,水稻品质逐渐优化,优质稻品种比例增加,单产也在不断提升。”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韩秋香说,“未来将在品种端继续发力,推进水稻品质和单产协同提升。”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智能免耕播种机等装备已在不少平原地区得到应用,推动粮食大面积稳产增产。但与此同时,我国丘陵山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这个问题引起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梁兆刚是云南省梁河县河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多年来关注山区、半山区农田建设问题。今年他建议持续推进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挖掘山区耕地潜力,提高山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杰俊表示,机械化推广较慢是丘陵山区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制约,需要强化农业生产服务模式,扩大高性能机械的覆盖半径,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丘陵山区农机的利用率,让智慧农机在山地丘陵大展身手。
提质量
吃得饱更吃得健康
“去年全国玉米总产量2.9亿吨,蛋白含量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290万吨蛋白,如果能把这些蛋白都有效利用,相当于少进口700万~800万吨大豆。”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表示。当前,粮食不仅是全国人民的口粮,还是养殖业所需的重要饲料,肉蛋奶的产出都需要粮食的转化。严建兵科研团队培育的第一批高蛋白玉米品种蛋白平均含量已达10%,比普通玉米高出两个百分点,正在大面积推广中。严建兵表示,未来将聚焦高蛋白玉米的产业化应用,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老百姓饭碗里的实惠。
当前,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已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升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单产”和“品质提升”都放在粮食稳产保供举措的“主攻”之列。多位代表委员都对促进人民群众“吃得好”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体重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平衡膳食营养,而豆制品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我国每年消耗食用大豆约1600万吨,其中55%用于制作腐竹、豆腐、豆干、豆腐皮等豆制品。“当前生鲜豆制品加工企业面临税负过重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和大豆消费。”全国政协委员、来伊份总裁郁瑞芬建议将生鲜豆制品纳入《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确立其作为植物蛋白产品的战略地位,使其与肉蛋奶等动物蛋白产品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提升国产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油料是百姓吃得健康的重要一环,而以油茶、核桃等为代表的木本油料具有“不与粮争地”“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的优势,在促进我国油料增产提质上潜力巨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发挖掘油料扩产潜力。“目前我国木本油料‘产量低、效益低’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加强木本油料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表示。他建议,建立完善的木本油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支持力度,突破资源挖掘理论和现代育种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宜机重大新品种,推动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当前我国食品产业亟需转型,探索高效、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他建议,拓展食物资源边界,推动全方位资源创新;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食物智能制造体系;加大新质食品资源开发应用政策保障力度,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促增收
加强种粮农民和主产区保障
“我们铜川这一带,粮食亩产按平均1000斤,农民种一季粮能得到五六百元的净收入。这和种植经济作物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今年我提出了加大种粮农民粮食直补和地力保护补贴力度的建议。农民种粮积极性上来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将会有一个新的提升。”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路街道办水峪村党总支书记杨春平说。
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才安全。近年来,我国持续健全价格、补贴、保险等支持政策,为农民种粮卖粮兜底,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探讨农民种粮积极性如何提高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钱前调研发现,我国粮食类农产品多样且富有地域特色,但大部分卖粮仍局限于传统销售渠道,品牌市场推广难度较大。他建议加强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类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大力推动农民增收和粮食产业竞争力提升。
为农民种粮收益兜底,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四川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娟建议,积极推动各农险经办公司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精准投保理赔试点。通过种植指导、气象管理、植保管理、田间管理、风险巡查等手段探索开展基于精准投保的全流程风险减量服务。
粮食产销区“跨省转账”也是今年代表委员热议的重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胡培松表示,13个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主销区从主产区调粮的同时,应量力给予一定经济补偿,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需加快落到实处。各地要共同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