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时间:2025-03-20 15:09:0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宋晓娜 字号:【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过渡期以来,脱贫地区540多万名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832个脱贫县都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成绩是来路的见证。过去4年里,我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一系列实打实的措施相继出台,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于当前,在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的关键节点,要慎终如始,扛稳责任,守牢底线;于长远,要总结经验,为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提供借鉴。在全国两会上,围绕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完善防返贫机制

  早发现早帮扶

  守好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做好动态监测帮扶是前提。作为2015年就已经完成整市脱贫的地级市,辽宁省盘锦市始终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这一底线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保障。谈到如何守牢底线,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盘锦市市长邢鹏表示:“要压紧压实责任,发挥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预警响应作用,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当前,各类风险仍然存在,总有一些农户因为疾病、自然灾害等突发因素面临返贫致贫风险。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席沟圈村党总支书记马银萍提到,“个别群众因大病或者地质灾害或者其他意外等因素,导致出现一些大额的支出”,对于此类存在返贫风险的重点人群要“持续加强监测,抓紧落实帮扶措施”。

  早发现、早帮扶,及时纾困,是避免返贫致贫风险积累成患的有力举措。要实现这一点,就要不断优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手段。对此,农业农村部层面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农户信息,对于纳入监测对象的农户第一时间开展帮扶,实行严格销号管理,以此降低返贫致贫风险。

  同时,各地也创新手段,在提高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效能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和律村党委书记韦恒焦介绍,和律村建立起“线上+线下”双轨机制,村民可以通过手机自助申报,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自动筛查,及时掌握易返贫致贫人口信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黄旗滩村则利用网格化、信息化手段,掌握农户可能存在的返贫致贫情况。全国人大代表、黄旗滩村党支部书记薛志龙介绍,村里建立起“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平台”监测机制,村干部每周都会与8名网格员一同走访脱贫户,针对每一户的不同情况精准定制帮扶措施,帮助脱贫户实现增收。

  对于纳入监测对象的易返贫致贫农户,如何进行帮扶?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院长马珺看来,“相关政策力度不能轻易减弱”。马珺建议,在医疗方面,继续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脱贫地区并建立长效机制,加大中央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开展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行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在教育方面,合理优化教师编制配置,加强城乡优秀校长、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持续提升脱贫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改善脱贫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确保乡村学校都有城镇学校对口帮扶。

  增强内生动力

  抓产业稳就业

  产业与就业,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

  贵州省脱贫人口、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数量、易地搬迁人口分别占全国总数1/10、1/8、1/5,过渡期以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好“两业”促增收上交上了一份亮眼答卷。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集智介绍,贵州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做优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辣椒、刺梨、李子、天麻、太子参、薏仁、蓝莓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关岭黄牛、三穗鸭等10个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实施就业稳岗计划,建设138个劳务协作站,稳定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600万人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11642元增加到2024年的15856元。

  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县,毕节市赫章县坚持防返贫与促产业双向发力,构建产业托底新机制,是贵州省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全国人大代表、赫章县副县长付庆梅介绍,赫章县聚焦打好优势农业发展牌,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在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快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赫章县的实践证明,产业发展要深挖优势,扬长避短。与赫章县一样,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东丽区胡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宝玲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不断深挖胡张庄村的各类资源,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出集田园风光、休闲采摘、文化旅游、教育研学于一体的田园项目,曾经被称为“芦苇荡、盐碱地、土坯房”的胡张庄村真正实现致富奔小康。

  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就业机遇。当前,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总规模超3300万人,务工收入在脱贫户总收入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希望。

  对于如何持续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北元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佃壮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就业困难人群”。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三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光霞建议,加强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促进群众多渠道稳定增收。

  谈到如何通过政策、体制等方式拓展更多的就业机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建议,强化种粮务农就业优先政策,制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实施方案,引导乡村产业扎根乡村、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提出,“培育特色劳务品牌,通过健全品牌挖掘、推广运营、从业培训、创业孵化工作体系,带动一批脱贫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管好用好帮扶资产

  强管理激活力

  管好用好帮扶资产,是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重要基础。我国帮扶项目资产体量庞大,类型复杂,全国有近3万亿元帮扶项目资产登记在册,数量庞大的帮扶资产,迫切需要管好用好,确保持续发挥作用。

  当前,一些帮扶资产在使用管理上存在权属不清、管护不力、闲置浪费、处置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志军在对帮扶项目后期管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发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帮扶资金来源、渠道、服务方式等的多样性以及项目资产性质的差异性,增加了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的难度”。

  针对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张志军建议,完善帮扶项目资产确权方法体系,建立帮扶项目资产数据库,逐步将帮扶项目资产纳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同时,注重盘活利用扶贫项目资产,探索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的新路径。

  “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对后续资产的管理在国际上尚无经验可循。充分挖掘这些资产高效运营的潜力,事关乡村全面振兴。”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为民说。他认为,对于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大量帮扶项目资产,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确保资产不闲置、不浪费。

  摸清家底之后,如何提升帮扶项目资产管理水平?齐为民建议,制定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办法,优化财政衔接资金使用范围、使用方向,有效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资产平台化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推动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加大对帮扶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帮扶产业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让农民更多参与到生产经营中;加大对帮扶项目资产监管力度,有效解决帮扶项目资产“属于谁、谁来管、如何管”等问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