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富民产业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关键。
近年来,我国很多县域依托当地农业、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禀赋进行发掘、盘活和利用,逐步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县域富民产业形态和县域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全国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建设农业产业强镇1709个,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300个,支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20个。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如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强基础延链条
让乡村产业持续壮大
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的固城湖畔,蟹农们忙碌在田间塘头,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春播蟹苗”工作。
“高淳生态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螃蟹产业是全区重要的富民产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邢青松介绍,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建立供应链中心、开展规模化经营等方式,高淳螃蟹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谈到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邢青松建议,因地制宜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要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产业结构单一、同质化竞争,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探索构建“科技+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健全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单杨对乡村特色产业同样关注。他建议,积极创建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农业产业基地,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一个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阶段。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加快推动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成为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的必然选择。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志军提出,可以在县域范围内建设共享农产品加工中心。“这一模式能够破解农业加工环节短板,有效解决当前农产品加工环节分散、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共享,中小企业可以降低生产门槛,龙头企业可以获得稳定原料供应,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张志军说,“建议提前制定县域加工中心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路径,优化管理,建立协同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此外,还可以引导现有的加工企业通过开放闲置产能盘活存量,共享设备,提升区域整体的农产品加工水平。”
壮大乡村产业,还必须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当前,种植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仍有不足。
“粮食类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是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环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钱前建议,国家层面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市场引导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实现粮食品牌建设与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鼓励各地区根据本地特色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策略。加强政策和资金精准落地,完善从品牌创建、认证、营销到流通的全链条支持。加强对粮食类农产品品牌的市场引导,鼓励并支持农业企业开展品牌推广活动,搭建跨区域、跨国界的营销平台。
拓领域兴业态
让产业之花遍地开放
“皇城村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煤炭工业转型为文化旅游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村委会主任陈晓拴说。近年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皇城村实现了从“卖煤炭”到“卖文化”“卖风景”的转变,村民收入稳定提高。
随着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乡村文化、旅游、电商等产业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涌现。
“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与旅游休闲观光、研学体验、文化传承等物质与精神等元素交融在一起,可形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多种新业态,促进乡村旅游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鄂崇荣提出,挖掘梳理乡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手艺、节庆活动、特色饮食等,彰显乡村文化魅力,激发乡村文化自信,因地制宜改建、改造乡村民俗博物馆、村史馆、农耕体验活动园、乡村生活沉浸式体验区等,将农业生产、乡村文化融入旅游项目之中,形成集成效应、规模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显良一直关注农文旅产业融合的话题。他提出,活化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及传统耕作、民俗节庆等人文资源,开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针对“农文旅产业面临统筹机制不完善”“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他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把乡村文旅产业融入区域发展一体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合理划分功能区,明确发展目标,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积极开发各地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资源,带动文化兴村。活化利用传统耕作、民俗节庆等人文资源,开发原汁原味的体验项目。推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打造一批标识性强的非遗产品和体验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陇上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倩娟则对农村电商产业更为关注。她建议,将农村电商产业纳入国家产业扶持体系,设立农村电商产业专项奖补资金,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物流体系完善、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还应鼓励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电商发展,对在电商销售规模、品牌建设、带动就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农村电商企业、合作社及个人给予资金奖励;对农村电商培训、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建设等关键环节给予补贴支持,激发农村电商的发展活力,让农特产品卖得更远,增加农民收入。
壮主体促联结
让发展成果农民共享
“农业产业效益提升了,还得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将其转化为农民兜里现实的收入,确保农民从发展中分享更多收益,真正实现富民目标。”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总经理李志娟说。她所在的企业依托“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统一选育、统一技术、统一推广、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黑猪标准化产业发展模式,为合作社、养殖(场)户提供种猪苗和养殖技术指导,再由企业统一回购,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
“加大产业振兴,需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发挥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建议,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签订“多级订单”、农户要素入股等,让小农户有机融入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充分分享龙头企业的发展红利。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建议,鼓励龙头企业、产业带头人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方式,构建符合产业特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同时,却尚未充分发挥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在深入农村调研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果不与农户建立紧密联系,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生态,实现带农增收。”对此,刘木华建议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的工作措施,明确规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获得扶持政策后,需要承担带动农户增收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的效果作为享受优惠政策的前提条件,根据带动效果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差异化扶持政策。强化契约约束机制,对履约效果良好的经营主体予以表扬奖励或加大扶持力度,对未能履行约定或带动效果差的经营主体,取消相关政策扶持并督促整改。此外,他还建议,广泛宣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的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发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行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