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新风润乡土
时间:2025-03-20 15:07:2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杨淼 字号:【

  婚丧嫁娶的“人情债”压得人喘不过气,高额彩礼成为婚姻的“拦路虎”……这些是农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表示,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乡村振兴不振兴,不光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还要看乡风好不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围绕文明乡风建设建言献策,为乡村文明新风的培育提供了诸多思路。

  直达基层

  让优质文化资源“活”起来

  农村地区承载着历史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如何盘活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认为,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通过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转化,能让传统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城乡文化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庞永辉则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要在政策、资金上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支持;二是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当代艺术元素进行传承和推广,打造乡村文化名片;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技术水平,培养一批文化产业人才,带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让优质文化资源在基层“活”起来,让农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显著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文史馆馆员刘侗表示:“农村的现代化,除了经济的现代化,还要实现科技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他认为,应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为广大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为基层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服务。

  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组织戏曲、舞蹈、音乐等文艺演出,将文化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军分享了江苏省演艺集团在推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方面的成功经验。自2024年以来,该集团根据地方特色和农民需求,实施了“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基层。柯军表示,今年他们还将积极推进“党建+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带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多头发力

  让农民文化生活“多”起来

  植根于乡土的文体活动,不仅是农民群众的文化盛宴,更是乡风文明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贵州以“村超”“村BA”“村歌”“村马”等一系列“村”字系列活动,成功“出圈”。在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集中采访活动现场,面对如何进一步提升“村超”“村BA”品牌效应的问题时,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汤越强表示:“要把贵州‘村超’‘村BA’品牌赛事办得更加活力四射,让中国的乡村更加活力满满、热气腾腾。黔东南自治州将进一步提升其品牌效应,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并推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不仅要注重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还要持续关注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长兴县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说。近年来,新川村以文化礼堂为核心载体,结合传统节庆策划各类打卡、文艺汇演等特色项目,年均举办活动超百场。如今,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文化服务内容的创新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如江西省萍乡市通过持续擦亮“花炮故里”“中国辣都”等城市名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南麻街道怡康社区则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将文化书院试点打造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创新构建全链条式的社区文化服务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也为乡村文化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村地区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开展文化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国政协委员、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吴敏婕认为要守住传统的“根”,也要划动创新的“桨”,让传统与科技“双向奔赴”。

  久久为功

  让农村文明新风“吹”进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5年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十项重点工作》中提到,在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中,聚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问题,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强化综合治理。对于如何进行综合治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炳启提出了详细的建议,他认为,各地应建立立体组织体系,指导加强农村自治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制定彩礼金额上限建议。相关单位应指导县(市、区)做好规划,针对不同层面、区域和民族设计规范,以村规民约维护公序良俗。同时加大指导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价值观内化。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为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敲响了警钟。全国人大代表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卢天锡建议,在开展高额彩礼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基础上,尽早出台配套措施,加大高额彩礼治理力度,严厉打击“买卖婚姻”,促进乡风文明 。

  “农村移风易俗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谈到当前部分地方存在的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深有感触。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代村实现化风成俗。如今的代村办喜事有公共餐厅,提前预约就可免费使用,村民可以自己买菜自己办,十菜一汤,一桌下来也就二三百元。村里结婚随礼一般就是一二百元、最高三五百元,彩礼一般也倡导两三万元。这样办喜事既省时间又省钱,慢慢地村里风气好了,老百姓心气也足了。

  文明乡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多方协力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野、浸润乡土,共同绘就“仓廪实”与“知礼节”交融的现代图景。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