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时间:2025-03-20 15:06:0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杨钰 字号:【

  农田里,无人机打药施肥;果园中,机械臂轻松采摘苹果;养猪车间内,智能调控可保证猪圈恒温……农业这个最古老的产业在与科技的碰撞融合中,发生质的飞跃,焕发新的生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围绕农业科技相关话题,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提升智能化水平

  让农业更“智慧”

  科技赋能农业产业,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支撑的智慧农业是重要方向。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成为今年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当前,全球生物育种技术正进入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已成为决定未来育种体系竞争力的核心变量。”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院长陈凡建议,南繁核心保护区在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加数”和“提智”,建设高标准智慧化实验田,通过更准确地采集和分析作物种植相关的土壤数据、气候数据等,实现南繁硅谷的“智”种。同时针对全国不同作物种植的区域性,逐步实现种子生产、加工、溯源等精准管理。

  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曼的合作社,智能化农机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她建议,大力支持智能农机企业发展,完善智能农机装备技术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利用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机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提升中国农机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在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现代化大农业上,北大荒集团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集团2024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7%,农机自动驾驶设备配置率达40%。全国人大代表、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分公司党委书记于家傲建议,统筹推进农业智慧技术装备拓展向实际应用转型升级,加快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环节智能化作业。

  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充分利用新科技进行智慧转型,对于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爱辉建议,建设智慧畜牧业示范基地,展示新科技在养殖、管理、疫病防控等环节的应用成果。建立健全智慧畜牧业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保障智慧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则关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智化转型。她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国有资本投资,推进数智化转型,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要提高农批行业集中度,强化以数智化建设为核心的第三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搭建全国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平台。”唐俊杰说。

  加快农技推广

  促进成果落地生“金”

  让农业科技“盆景”长成广袤田野“风景”,科技推广是关键一环。让科技成果大面积落地生根,能有力促进增产增效,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加强科技成果推广的力度。”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其次要加强科研单位、企业和农民间的有机衔接,建立有效衔接机制,让新技术能够顺利推广和应用。在全国人大代表、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进考看来,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四新”融合的现代农业智慧农场,以点带面,是解决农业科技落地难、推广慢的有效措施之一。他建议,农业农村部门在每县(市、区)建立1至2个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企业为支撑的“四新”智慧农场,让农民在现场就能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学到手。

  科技小院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将“象牙塔”与“泥土地”直接链接在一起。自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第一家以来,科技小院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科技小院也面临投入不足、资源整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和挑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建议,完善科技小院政策配套,加强与产业、政府部门、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小院集群发展;设立科技小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专项,建立专项机制,鼓励高校夯实科技小院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启动科技小院乡村振兴重大专项,利用科技小院长期驻扎农村和生产一线的优势,推动专家团队与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零距离”深度对接,助力当地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多措并举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农业社会化服务日益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重要推动力。“把农业科技农事服务中心作为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会长徐淙祥建议,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农事服务中心,围绕农业全产业链集成式提供“农机+农技+农资”“科技+品牌+数字”服务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加强科技要素保障

  助力农业跑出“加速度”

  农业科技发展要跑出“加速度”,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十分重要。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农业农村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年轻人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巧十分关注“新农人”这一群体,认为应加强农业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农技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培养一批符合现代农业需求、掌握核心技能的“新农人”。为让“新农人”安心干事创业,她建议财政部门参照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对农业用工保险保费给予补贴,并督促保险机构推出更具针对性的普惠性保险产品,鼓励“新农人”购买保险,以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返乡创业的后顾之忧。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亚北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秀芬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支持韶关打造粤湘赣AI(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基地,加强粤湘赣三省在AI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中重点提出依托韶关算力中心和本地AI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粤湘赣AI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推动“高效研发+田间应用”无缝的衔接。

  发展农业科技还需要政策发力和资金支持。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建议,制定政策,设立智慧农业专项资金;农业农村部出台专门的农业人工智能发展政策文件,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引;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对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主体,在购置人工智能相关农业设备、软件时提供补贴,以降低人工智能在农业上的应用成本。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建议,强化政策扶持落地。如设立农业智能升级专项基金;各地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优先预留农业智能产业发展用地,采取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降低企业用地门槛与成本,加速智能农业项目落地生根;加速科技创新攻关,鼓励龙头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依托农业主产区、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智能升级示范基地。

  进入数字时代,数据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我国农业数字化全面推进,农业领域积累了一大批数据材料,但这些农业数据往往分散在不同主体和环节中,导致流通性弱,无法形成有效的共享生态,进而制约了农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农业发展。“农业数据资源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农民增产增收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认为,要从构建全域农业数据资源体系、创新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数据赋能场景三方面开展工作,让农业数据资源真正“活”起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