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农业农村为超大城市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供互补性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李成贵表示,要加快完善新型城乡关系,充分发挥“三农”在首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多元价值和多种功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北京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兴农成果显著,乡村面貌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李成贵认为,当下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立足首都发展用全局思维看“三农”,推动农业农村主动融入首都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中发挥农业农村多元价值,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提供“承接、添秤、服务、增彩”的强大支撑。
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农业农村深度融入超大城市发展。在全国政治中心建设方面,对乡村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使京郊成为承载国家政务活动的重要选择区和优质农产品保障区。在文化中心建设方面,打造体现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水准的艺术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等。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方面,将乡村规划建设作为承担重大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舞台。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通过大型科技项目建设带动首都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助力稳经济稳增长。加快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建圈强链、集群发展。开展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监测评价和统计分析,将农业加工、种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各类服务等纳入农业全产业链价值统计范畴。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更多满足市民需求的优质生态产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提供中高端生态产品,打造生态产品专属品牌。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让农民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为城乡发展提供空间和土地要素保障。加强乡村空间规划引领,加快优化调整行政村规模及布局。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作价回购、统一出租、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闲置农宅,发展乡村民宿、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康养旅居等特色产业。
推进乡村有机更新,打造具有首都气派的乡村特色风貌。分类推进乡村有机更新,扎实开展中心村培育建设;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三类方式,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洪水威胁地区、一级水源保护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山区农民搬迁工程。实施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工程,打造“京华乡韵”特色风貌。
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塑造让城市更向往的活力乡村。深挖乡村地域文化内涵,打造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培育民俗体验型、田园观光型、红色教育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精品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精品民宿产业,推进“乡村民宿+”工程,打造“民宿+研学”“民宿+工坊”“民宿+演艺”等主题,探索民宿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