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 郭进考 建设“四新”智慧农场 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
时间:2025-03-20 15:03:4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许雪亚 字号:【

  “品种培育出来,老百姓种不上,这也不行,重点是如何把我们的科技成果推广到老百姓当中去,真正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全国人大代表郭进考对记者说。

  郭进考是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也是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多次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培育小麦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2亿亩,增产小麦100多亿公斤,节水超130亿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特别是“马兰1号”品种,最高亩产达863.76公斤,创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小麦高产新纪录。

  从事育种50多年,70多岁的郭进考仍奔走在田间一线。经过长期调研和实践,郭进考今年两会带来了有关建设“四新”智慧农场的建议。

  “‘四新’即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建设‘四新’智慧农场,就是将‘四新’要素紧密融合,让农民可以在现场就能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学到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郭进考说。

  “制约粮食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同样的品种,不同的种植方法、不同的管理,亩产就会不同。有的亩产可达800公斤,有的500~600公斤,少的只能收300多公斤。如何能提高粮食单产?就应该把智慧农场放在农民身边,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郭进考表示,建设“四新”智慧农场是一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的有效措施。

  郭进考介绍,目前“四新”模式已在河北省6市20县(市、区)11万亩示范田应用,单产提升了50公斤左右,创造了河北小麦单产最高纪录。以晋州周家庄乡为例,通过采用“四新”现代农业模式,2024年现场实收面积106.7亩,亩产达到767.1公斤,带动了整乡小麦单产大幅度提升。

  如何加快“四新”农场建设?郭进考有自己的思考。他建议,一是在粮食主产县(市、区)建立1~2个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企业为支撑的“四新”智慧农场,成为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及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集聚地。二是相关部门对“四新”智慧农场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列入预算,给予资金支持。

  “建设‘四新’智慧农场,以农民为主体,农民的经验农民学,打通专家试验田到农民生产田的‘最后一公里’,让周边的农民可以在现场直接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学到手,以点带面为提升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郭进考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