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从平凉的牛产业到庆阳的食用菌产业,从陇南的花椒、油橄榄产业到定西的马铃薯、中医药产业,这些特色鲜明的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为甘肃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甘肃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主要聚焦重点群体、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在拓展和衔接上下足功夫。把产业就业作为加快发展和促农增收的根本举措,做足增强‘造血功能’文章。”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杨金泉说。
牛产业“犇”向致富路
北张村是平凉市灵台县上良镇最北端的山区村,曾经因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等原因被列为贫困村。村集体成立了灵台县盛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占地50亩,内部配备了养殖设施以及先进的粪污处理系统,常年存栏肉牛400头以上。“中心带动、片区辐射”的发展效应如同涟漪般层层扩散,为北张村的村民们铺就了通往富裕的大道。通过建立平凉红牛繁育基地,合作社大力带动全镇平凉红牛扩群增量,累计出栏肉牛3000多头,成功实现净收入400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和产业扶持,助力村民掌握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牛场每年吸纳本村闲散劳动力15人,季节性用工200多人,同时带动本村75户农户养牛近300头,平均每头牛实现收益5000元左右。
合作社还精心构建了“玉米种植、秸秆转化、红牛养殖、牛粪还田”的循环产业链,这一产业链犹如一个精密的生态系统,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牛场每年消耗饲草1.2万吨,这一庞大需求带动农户种植粮饲兼用玉米2000亩,为农户实现收入20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产生的粪污通过发酵转化为生物有机肥,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为农户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北张村村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北张村走出的这条充满希望的“牛”路径,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见证。
食用菌撑起“致富伞”
庆阳市西峰区食用菌产业是全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按照“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思路,以联农带农为核心,运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创新工作思路,盘活资产资源,采取党组织、村级集体联合社牵头组织,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合作社具体实施,群众人人参与、人人持股的模式,建成西峰区食用菌(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集原料加工、拌料、制袋、灭菌、接种、养菌、出菇储藏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司官寨村围绕食用菌产业既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还走出了发展的新道路,进一步推动群众增收致富,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目前,司官寨村建成菌种研发、菌棒生产、烘干分拣、冷藏保鲜、废旧菌棒处理中心各1处,食用菌生产大棚425座,280户群众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2024年生产香菇1200万棒,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净利润1500万元以上,有效激活了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凝聚发展新力量。以联农带农为核心,司官寨村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壮大集体经济新引擎。村“两委”率先在两个村民小组试点,带动154户群众参与。试点种植销售香菇600吨,菌棒销售83万袋,增强了群众信心,如今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人口占全村人口20%以上。
探索发展新模式。司官寨村按“四个一批”要求,探索出企业、群众、集体分别管不同端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2024年,西峰区以司官寨村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打造全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司官寨村坚持“企业管前端、群众管中端、集体管末端”的食用菌运营模式,引领群众抱团发展食用菌产业。企业管前端,招引甘肃欣盛创优菇业有限公司,与科研团体合作,在司官寨村设菌种研发基地,引进生产线,开展项目研发,攻关香菇液体菌种,为产业链上游打好基础。群众管中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倡导群众自筹资金建棚等,在基层党组织等的指导下抱团发展、自主生产受益。集体管末端,村“两委”牵头成立生产协会,负责对接市场、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回收废弃菌棒加工生物质颗粒燃料,实现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
“山地生金”绘就富民新画卷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围绕花椒、油橄榄等特色产业进行深度开发。
在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是村民们的“摇钱树”。姜家山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但这里独特的小流域气候却非常适宜花椒生长。近年来,姜家山村把花椒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管理、打造品牌等措施,推动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提高花椒品质,村里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如合理修剪、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同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对老品种进行改良,提高花椒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姜家山村的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年产量20多万斤,产值400多万元。花椒产业不仅让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还带动了周边地区花椒产业的发展。如今的姜家山村就连空气中也飘散着花椒的香气。“像这样的高山地区在没有引进花椒之前属于极度贫困地区,土地贫瘠干旱基本靠天收,现在花椒彻底改变了姜家山村。”陇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邱晓旭说。
在桔柑镇贺家坪村,油橄榄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贺家坪村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等方式,建成了油橄榄种植基地。目前,全村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800多亩,年产量50多吨,产值200多万元。
陇南祥宇橄榄油企业作为当地油橄榄产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确保农户的油橄榄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企业还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农资供应等服务,帮助农户提高油橄榄种植水平和产量。
宕昌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宕昌县立足资源优势,把中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通过引进企业、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等措施,推动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甘肃琦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建成生产车间及仓库5.3万平方米,建成饮片生产车间及各类超微粉车间,同时配备完善的检验化验设备、包装设备。此外,企业还自建GAP种植基地900亩,其中黄芪种植面积为400亩,党参种植面积为500亩。
陇南泰昆康牧中草药循环利用饲料加工生产项目则充分利用宕昌县的中药材资源,将中药材加工过程中的废料进行循环利用,生产出具有保健功能的饲料。2024年,发放劳务报酬400余万元,为农户兑现分红20余万元,帮助群众增收。
特色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路
定西市渭源县素有“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的美誉。在渭源县,五竹马铃薯合作社已建立比较完善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了马铃薯种薯全产业链发展。近年来,合作社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按照“种植—管理—收购—贮藏—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运营模式,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给农户种薯,农户负责马铃薯种薯种植,合作社负责按保底价进行回收,带动全镇2000余户农户参与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目前,合作社的马铃薯良种繁育面积达到5000多亩,年产马铃薯良种1000多万公斤,产品畅销甘肃、宁夏、青海等周边地区。
成立于2019年的会川德隆合作社在全县道地中药材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该合作社从最初的几户农户参与,发展到如今带动周边3个村、97户边缘户、20多户加工种植大户共同投身中药材产业,已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2024年全年加工量约500吨,销售额达5000万元。合作社与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与多个药材商贩合作,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就近灵活务工1.2万人次。为了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合作社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户们逐渐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中药材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衡顺堂药业则依托渭源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同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建设了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厂和中成药生产线,生产出多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品。此外,渭源县还鼓励农户开展中药材初加工,如党参切片、黄芪晾晒等,提升中药材的附加值。在会川镇李家崖村,许多农户通过中药材初加工,每年增加收入1万多元。这种个人初加工方式也是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益探索。
陇西县依托药圃园和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甘肃库这两座产业发展的“靠山”,精心制定了黄芪、黄芩、党参等28个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同时,陇西县还建成西北首条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展开粗选、磁选、色选、丸粒、包衣等加工工艺,为种子披上“科技铠甲”,使种子发芽率提升到95%以上。陇西县还巧妙地依托优良的种质资源,把实施“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的“三分田工程”作为从源头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的有效途径。2024年,全县实施“三分田”工程达3406.5亩,辐射带动全县建成中药材药源基地53.38万亩。在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收益占群众收入的45%以上,群众户均年增收达到了2.3万元以上。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陇西县在安置点配套建设了中药材加工车间、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和电子商务中心。搬迁群众可以在这些车间和中心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当地政府还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通过产业扶持、技术培训等措施,帮助他们增收致富。“通过打造村级电商平台,我们县的农副产品无缝对接到消费者手中。我们把电商平台建到村集体,这些村多增加分红5万元左右。”陇西县县长田学荣说。
在抓好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陇西县其他产业也齐头并进。按照“山坪区中药材、川河区设施农业、千家万户养牛羊”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2024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34.07万亩,建成定西宽粉产业园,实现马铃薯加工产值达1.8亿元。同时,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发展,2024年建成1个5万头生猪养殖基地、2个30万只蛋鸡养殖场。
无论是平凉灵台的牛产业、庆阳西峰的食用菌产业,还是陇南武都和宕昌的特色种植产业,以及定西渭源和陇西的特色产业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的模式,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体现了甘肃省在脱贫攻坚后的积极探索和创新,老百姓正从这种不断的创新中获得真金白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