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位于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的阳澄湖水网地区,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200户,878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蒋巷村经历了从“治穷求变”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强村富民”的快速发展,再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在村党委书记常德盛的带领下,蒋巷村探索形成了紧贴村情善谋发展、饱含亲情善待百姓、顺应民情善聚民心的“乡情工作法”,为新时代乡村善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蒋巷路径”。
主要做法
蒋巷村“乡情工作法”立足农村工作实际,顺应农民群众需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率先争先作为精神动力,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要务,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目标追求,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一种富有乡土气息的工作方法。
强化党建引领。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蒋巷村党委打造“花开常盛”党建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20世纪60年代成立党支部之初只有6名党员,到目前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103名,占全村总人口12%。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先锋站等阵地一应俱全。二是开展头雁领航行动。村书记常德盛秉持“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理念,致力于让乡亲过上好日子。村党组织严格遵循农村党建和治理规律,落实“四议两公开”及“三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权益。组建村级“海棠先锋队”、“匠心”志愿管护队,形成党委管理、党员包干、群众辅助的“三管”机制。三是深化党建品牌内涵。推出“党建+五培”工作举措,打造“海棠红·幸福里”试点点位,实行党员联系家庭全覆盖制度,实现把支部建在网格上、阵地建在家门口、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
推进产业发展。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是关键。蒋巷村坚持从村情实际出发,统筹利用资源,协调产业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一是农业起家奠基础。从治水改土起步,全村在常德盛带领下,坚持保护耕地,实施退宅还田、死浜填土、还耕种粮等工程,推倒小土窑,平整老宅基,拆除旧村巷,为长远发展留下空间。二是工业发家强经济。从办轻质建材厂到成立常盛集团,壮大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和省内钢结构件的最大生产基地。蒋巷村科学统筹规划,推动农田向能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工厂向园区集中,打造“四园一基地”,推动效能发展、集约发展。三是旅游旺家增收入。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为主题,投资改造蒋巷书院民宿、引入亲子游项目,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千万元,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探索乡村善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蒋巷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农民主体,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一是民主管村。制定《村规民约奖励制度》,奖励制度根据村发展实际情况先后修订5次。成立村民议事会、村民督管队、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主体作用。二是以德润村。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户”“蒋巷精神荣誉奖获得者”“自主创业模范”等系列创评。推出“五个一”倡议,结合一份奖学金、一次座谈会、一封感谢信、一份承诺书、一张大合照,开展移风易俗、崇尚节约等主题活动。三是依法治村。建成法治文化园,开放农民剧场、展播蒋巷宣传片以案释法,建立常态化法律学习机制,安排村法律顾问、法律专家学者授课,全村学法、知法、守法氛围浓厚。
培育文明新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蒋巷村坚持把党建引领和顺应民意相结合,用优秀文化培育乡风文明,走文明和谐之路。一是以文化培育人。蒋巷村把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重头戏”来抓。自1997年起,成立“农民读书协会”,向村民家庭赠阅“四报二刊”。先后投资建起农民剧场、科普馆、远程教育中心等文化设施。成立常盛沪剧团,排演《江姐》《红灯记》《蒋巷之路》等剧目。二是以民主凝聚人。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重大事项由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重大决策及时向村民大会通报,实行党务、村务、厂务、财务全面公开。三是以示范感召人。常德盛对自己立下“三不规矩”,不拿最高工资,不领最多奖金,不住最好房子,在常盛集团的股份分文未取。他的精神感召着村民,带动全村形成敬业乐业、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增进民生福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蒋巷村坚持把群众当亲人,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一是让群众致富有岗位。针对村民自身实际,提供相应就业岗位或创业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副则副。二是让群众生活有保障。利用村里集体积累,分两期建设农民新村,半价提供给村民。村里老人按“老”取酬,提供优质口粮,建造老年公寓免费居住;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对共同生活的每年给予奖励。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品学兼优者发放奖学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分担部分由村集体补助缴纳,看病除享受规定的医疗费报销外,个人承担部分村里再补助50% ~60%;村医疗服务站每年免费为村民开展健康体检。
取得成效
蒋巷村党委带领党员群众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探索符合乡情的发展之路,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描绘出党建引领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蒋巷村坚持走“农业起家、工业发家、生态美家、旅游旺家、文化兴家”的科学发展新路,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2024年,全村总产值达到10亿元,村集体总收入286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万元,人均股份分红达到1万元,养老、医疗等五大保险全覆盖,村民家家住上了别墅。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蒋巷村始终高举“生态旗”,推倒了污染严重的煤窑、土窑和化工厂,推行有机种植,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20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常熟市第一座秸秆气化站。村庄景观规划布局一张蓝图绘到底,全村“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绿化覆盖率达60%,生态种养园、村民新家园、蒋巷工业园布局合理,生态景观优美。
文明新风深入人心。蒋巷村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宣传教育,开展“崇尚文明、告别陋习”等实践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荣获全国文明村等荣誉。村民们都说:“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一张书桌、少一张牌桌,多看些名角、少了些口角。”
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村党组织依托《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着力推进乡情工作法,整合多方力量完善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精细化,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蒋巷村连续20多年无上访集访、无封建迷信、无黄赌毒现象。
经验启示
“乡情工作法”来自农村、扎根基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是一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农村基层工作法,具有深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力量促发展。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是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蒋巷村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村党委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党员干部成为带领蒋巷人民奋勇前行的鲜明旗帜,通过党员示范、群众动员,形成“干部带头干、村民齐心干”的氛围。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带领村“两委”和村民,实施治水改土工程,创办常盛集团,发展农业旅游,使蒋巷村从一个贫困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先进村。
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促共富。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需要各地结合实际转化落实。蒋巷村从农业起步解决温饱,到工业突破积累资本,再到三产融合提升发展质量,每一步都紧扣村庄资源禀赋,立足本地优势,科学制定规划,创新引领发展,循序渐进推进产业升级。蒋巷村从“绿色、优美、整洁、和谐、幸福”到“三产协调、五文并进”,打造了一个“村里人舒服,城里人羡慕的乐园”。
坚持以人为本,强村富民促民生。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德盛老书记40多年坚持“走村”的习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真实需求,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蒋巷村坚持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真正实现了“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只有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群众才会由衷地说共产党好、干部好。
坚持文化育人,弘扬新风促和谐。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蒋巷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先进文化在农村广泛传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树立崇德向善、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良好风气。实现物质精神双重富裕、双丰收,方能确保农村持续发展、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
(作者单位:唐珂、高小军,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宋文鑫,农民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