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根基
时间:2025-05-08 08:43:2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太康县委书记 马剑平 字号:【

  近年来,河南省太康县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4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0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7%,实现了集体经济“量”的突破与“质”的跃升,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振兴的“太康实践”之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正式实施后,太康县将认真学习贯彻,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抓手,锚定“法治为纲、改革为要、发展为重”的目标,结合工作实际,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党建引领

  筑牢基层组织发展基础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建好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学深悟透法律条文。建立“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学+党校专题集中学+乡村干部分批轮训学”的立体化学习机制,准确理解把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核心要义,提升发展村集体经济业务能力。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学一步,请专家开展专题辅导,为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指明方向、理清思路。县委党校开设“法治+集体经济”培训班,累计培训县乡村干部5000余人次,推动法律条文转化为全县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理论指引。开展“法律明白人”进村入户行动,编发“集体经济组织权责清单”“三资管理流程图”等实用手册7.5万份,不断提升村集体成员经营管理能力。

  建强农村基层组织。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建设,县处级领导包联软弱涣散村,选派94名科级干部下沉一线蹲点帮扶,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2022年以来,帮助实施特色产业项目63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6个,打造“产业兴旺星”村305个,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选拔635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担任党组织书记,储备的村党支部后备力量中农村致富带头人281人,占比达到19.5%。选优配强168个脱贫村、32个软弱涣散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收化”专项行动,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确认、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产权归属更加清晰,全县774个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界定成员147.3万余人,资产规模达到36.9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6.71亿元,搭建起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平台。健全“三资”管理机制,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明确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实现资产清查、问题合同动态清零、新签合同使用示范文本、平台使用率“4个100%”。

  探索发展路径

  拓宽集体经济收益渠道

  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构建“项目驱动强根基、典型引领创模式、产业协同扩能级”的立体化发展生态,推动村集体经济从单一型向多元型、粗放型向高效型转变。

  项目带动强根基。坚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引领与精准投入相结合,建立“政策扶持+资金整合+效益评估”项目建设机制,选择党组织战斗力强、群众参与度高、产业基础实的村,优先布局“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等产业项目,优化村级产业结构,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9.29亿元,实施项目2866个,覆盖379个行政村,累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000万元。通过公益类项目完善基础设施、经营性项目激活市场活力,形成基础保障与产业增收双轮驱动的良性发展格局,打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集体经济发展样板村。

  典型引领创模式。一是资源盘活型。整理腾退农村散乱宅基地,通过自营、租赁、入股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二是资产经营型。利用集体所有的厂房、仓库、闲置校舍等资产,通过发包、租赁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村企共建型。推动村企共建,通过“契约化合作”方式,实现“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共赢发展。四是电商赋能型。依托“县园乡站村点”三级物流体系,推动“党支部+集体经济+电商”模式,开办网店,推动直播带货等网上农产品交易。目前,全县共培育百万级电商村50个,千万级电商村10个。五是农旅融合型。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产业协同扩能级。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作为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石,加快“南菌北椒”“东牛西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依托39家县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4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种养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从源头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能力。

  健全制度机制

  稳固强村富民发展支柱

  建立起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监管严格的治理机制,为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明晰职权责任范围。积极推行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保障、合作社运营“三位一体”治理模式,通过制度化设计厘清村集体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明确村党组织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全面领导权,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筛选投资项目、监督运营管理,累计审定重大项目529个,否决低效投资方案17个。赋予村委会政策落地协调、群众诉求反馈、基础设施配套等职能,建立“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累计协调解决用地审批、矛盾纠纷等问题106件。推动村集体资产经营合作社市场化运营,独立开展资产运营、市场拓展等经营活动,合作社平均资产收益率达8.3%。

  健全收益分配机制。持续完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风险共担”分配体系,推动村集体与农户、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针对农户承包经营、土地入股等业态,由村集体与经营主体约定保底收益额度。推行“基本股+贡献股”股权设置,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村民。建立“企业端、村集体端、农户端”三级风险防控机制,保障分配体系可持续,实现“旱涝保收”。2024年,全县村集体分红2150万元,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更有信心。

  打造“阳光监管”体系。构建“技术赋能+制度约束+专项整治”三维监管网络,实现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依托信息化平台,对村集体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实现资产登记、合同管理、资金使用实时监控。建立查账目看流向、查合同看履约、查成效看增值“三查三看”监管机制,配套推行“案例通报、廉政档案、警示教育”监管模式,有效防范资产流失。

  强化要素赋能

  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推动集体收入集体受益,充分释放各类资源价值,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破解发展要素瓶颈。统筹推进人才、金融、土地、技术等核心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整合部门各项政策、资金、项目,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近年来,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2.5万人次。创新设立村级助农金融服务站,累计投放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贷款31.8亿元。用活用好土地新政,在村庄规划中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村集体产业发展,累计实施补充耕地项目6040亩,报批农转用土地280.2亩。抢抓与省农科院“院县共建”机遇,打造“科技+产业”样本,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夯实技术硬支撑。

  共享集体发展成果。坚持集体经济收益反哺民生原则,利用村集体收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2024年,硬化通村道路165公里,沟渠连通529千米,改造危桥360个,实施村亮化工程136个,建设幸福食堂89个、村史馆63个、居村联养点43个,为困难群众代缴医保、养老保险609万元,农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日益提升,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压实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齐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责任,探索干部正反面清单“双向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干部提拔使用、职级晋升挂钩。积极推行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奖励+集体经济分红”薪酬体系,将村干部待遇与村集体收入挂钩。建立“四议两公开+第三方审计”监督机制,村集体重大项目决策须经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通过“三级联动”、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促使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方向、考核有标准、监督有抓手,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