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土地“酸”疾 夯实丰收“耕”基——贵州省都匀市酸化耕地治理观察
时间:2025-11-06 13:36:2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贝贝 字号:【

  在贵州省都匀市连绵的群山深处,层层梯田阡陌纵横,线条流畅,美如画卷,它们默默见证着土地与耕作者之间一场关于“酸碱平衡”的对话。作为典型的南方酸性土壤分布区,都匀市于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全面启动治理工作。历经两年持续推进,8.1万亩治理区域成效显著:土壤pH值累计提升0.46个单位,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升0.34级,水稻平均亩产增长约6%,油菜平均亩产增长10.62%。秋分时节,记者走进都匀,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真切感受到沃土焕新的清晰脉动。

  精准把脉 下好治酸先手棋

  “前些年,庄稼长势变差、土壤板结、产量上不去,我以为是肥料没施够。”望着自家门前的一亩多水稻田,墨冲镇良亩村高杆组的饶武元回忆道:“我们也试过一些老办法,比如秸秆还田、多施化肥、增施畜禽粪肥、种萝卜花作绿肥,想要给土地‘补一补’,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在农技人员的讲解下,饶武元才明白,问题的根源出在土壤酸化上。

  像饶武元家这样的情况,在都匀并非个例。据了解,都匀市pH值≤5.5的酸性耕地土壤接近11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且在全市8个乡镇(街道)均有分布。

  “我们本地的土壤之所以变‘酸’,是自然因素与农事活动共同造成的:西南山区雨量丰沛、坡度较陡且耕作层浅薄,土壤中胶体吸附的离子容易随水淋溶流失,‘先天基础’较为脆弱;加上过去施肥习惯不好,耕作时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后天’补过了头,强烈的硝化作用会产生大量的氢离子,从而导致土壤酸化。”都匀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田曼莉介绍。

  面对这一情况,土壤治理刻不容缓。随着在2023年被列为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都匀编制了《贵州省都匀市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总体实施方案》和各年度实施计划,为治理酸化耕地绘制了清晰的“作战图”。

  治理要见效,关键在于“对症下药”。都匀市农业农村局创新“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闭环管理模式,依托专业机构精准绘制酸化耕地现状分布图、实施区域图“两张图”,实现治理地块、技术措施、责任主体“三明确”,确保治理工作靶向精准、推进有力。同时,根据不同土壤的酸化程度和土壤质地,“量身定制”出极酸黏重耕地土壤治理、极酸砂壤耕地土壤治理、强酸黏重耕地土壤治理、强酸砂壤耕地土壤治理等4种综合治理模式,确保了治理措施的精准性,为项目科学实施做好前提保障。

  措施要落地,核心在于“精准到位”。为了将4种综合治理模式精准对应到8.1万亩酸化耕地之上,市农业农村局以耕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pH值为依据,科学划定实施区域,并对目标区域进行航拍,通过将航飞图与土地确权数据叠加分析,准确掌握每块耕地的户主姓名和具体面积。为进一步确保数据准确,市农业农村局统筹75名市镇(乡)两级农技人员及项目实施单位专业骨干,对照地块图斑,采取实地询问、认定、核实图斑信息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逐户逐块核实拟实施酸化耕地信息,做到“不落一户、不落一块”。

  “我家入选治理项目的四块地pH值都低于5.5。大的地块有一亩多,小的只有半亩。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到田里逐一核实了一遍,确认每块地的信息都和登记册完全一致。”毛尖镇江州村村民蔡家宴介绍。

  分类施策 破除治酸中阻梗

  都匀地处黔中腹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带来了山高坡陡、土地破碎。面对8.1万亩拟治理的酸化耕地,都匀市逐步建立起一套“试验探索—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域推广”的治理模式,治理经验稳步向外延伸,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酸化耕地治理路径愈见清晰。

  走进墨冲镇良亩村的500亩蔬菜种植基地,绿意扑面而来。目之所及,是一排排整齐的藤架,各类蔬菜挂满枝头,浓郁的丰收气息在田间地头弥漫开来。

  这片由广州市海特果菜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经营的基地,曾因长期蔬菜连作和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平均pH值降至5.0以下,成为一片“疲惫”的土地。2023年,该基地被纳入项目区,其中一块pH值低于4.5的极酸砂壤地块,正是治理的重点。

  治理工作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根基,综合推行了一系列科学治理措施:通过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施用石灰调节酸碱平衡给土壤补充钙质,增施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质炭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这一系列系统而有序的治理策略,不仅旨在缓解土壤酸化,更致力于提升耕地质量,为周边地区酸化耕地治理树立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生动范例。

  “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根据这500亩地的具体酸化程度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项目实施两年多以来,蔬菜产量明显提高了。”广州市海特果菜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负责人莫德芬向记者介绍。

  “我们的治理思路是‘调酸+培肥+增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中和酸性、补充养分、改善结构’的治理模式,主要采取‘畜禽粪肥还田+碱性肥料’、‘秸秆直接还田+碱性肥料’、‘有机肥+石灰质物质’及‘施用土壤调理剂’4种技术措施,根据土壤不同酸化程度、不同土壤质地,因地制宜进行推广使用。”田曼莉介绍。

  在推动落实方面,都匀市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推广技术示范、发放并施用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等治理物料,通过资金直补与物化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农户及经营主体参与酸化耕地治理和地力培肥。

  具体补助方式则围绕“三个一批”展开。畜禽粪肥还田提升一批——依托都匀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粪肥,在实施区域内将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实施畜禽粪肥还田的农户和经营主体;秸秆直接还田辐射一批——依托都匀市农机合作社水稻机收秸秆直接还田,在实施区域内采取资金直接发放到实施秸秆还田的农户和经营主体;物化补贴带动一批——通过集中招标采购有机肥和碱性肥料对项目实施区域农户进行物化补助,有效降低农户用肥成本。

  长效维护 书写治酸新篇章

  随着项目的推进,全市酸化耕地逐步实现地力回升,这份丰硕的回报,不仅筑牢了粮食生产的“耕基”,也勾勒出一条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新图景。随着三年治理项目的深入推进,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摆在都匀面前:项目实施结束后,如何巩固实施效果,建立酸化耕地治理的长效机制?

  制度构建上,都匀市聚焦建立“建管并重、长效维护”的耕地监测管护体系,通过设立专项管护资金,将治理区域纳入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网络,持续监测土壤pH值、有机质等关键指标,推动从“短期治得好”向“长期守得住”转变,守护这片土地的长远健康。

  理念培育上,都匀市则加强宣传,增强农户自主养地意识,使之成为实现耕地长效健康最根本、最长远的保障。“村里时不时就会通知我们去村委会听课,老师讲得生动,我们一听就懂!通过对比展示改良效果,我们一看就明白。”饶武元说着,掏出手机念起了短信:“治酸改土很简单,施用石灰是关键;秸秆还田加石灰,酸土乖乖变肥地;农家肥是个宝,改良酸土效果好;土地也要调酸碱,科学施肥来把关!”

  这正是都匀市让科技良方“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动缩影。都匀市农业农村局将专业晦涩的技术术语,转化为朗朗上口、易懂好记的顺口溜发送至农户手机上,真正做到让农户“一看就懂、学了能用”。

  “为建立长效机制,下一步我们将把治理成效与项目申报直接挂钩,对连续三年土壤质量稳中有升的乡镇,在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同时,将土壤改良成果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种养循环、耕地轮作等项目联动,激发新型经营主体持续改良土壤的内生动力。此外,我们还将积极推行‘酸化治理-品质提升-品牌增值’的良性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示范带动效应。”都匀市种植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刚表示。

  从数据指标的提升到治理机制的创新,从技术模式的落地到养地意识的觉醒,这场围绕8.1万亩酸化土地的治理实践,是一次从观念到行动的重塑,为酸化耕地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如今,在斗篷山的环抱与剑江的滋养之间,都匀的酸化土地,正逐渐褪去旧貌,重现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