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酸化耕地现状、治理难点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5-11-06 13:35:4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张会民 陈先茂 陈云峰 柳开楼 字号:【

  土壤酸化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土壤退化问题之一,它就像一块“看不见的伤疤”,悄悄侵蚀着土地的肥力,威胁着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品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近期新成立的国家酸化耕地治理科技创新联盟也进一步强调,要以创新驱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现实治理难题,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要建立“问题诊断-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酸化耕地治理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政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推动酸化耕地治理规范标准化与产业化发展,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引领-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

  我国酸化土壤状况

  我国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红黄壤地区以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通过比较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后至2015年前后较新的土壤pH值数据发现,我国酸性土壤总面积增加64.5万平方千米,表明我国土壤酸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长江以南的红黄壤地区土壤酸化问题普遍,地处热带、亚热带,北起长江沿岸,南至南海诸岛,东至台湾,西至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涉及15个省(市、区),总面积21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7%。我国pH< 6.5的酸性土壤总面积约311.1万平方千米,其中,60.3%分布在南方红黄壤地区,23.3%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他地区占16.4%;pH<5.5的酸性土壤总面积约44.8万平方千米,其中,75.0%分布在南方红黄壤地区,17.0%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他地区占8.0%。其中红壤地区酸化耕地面积最大(约3.74亿亩),问题最为严重。

  红壤区耕地呈现出“整体酸化、局部严重”态势。与第二次土壤普查pH值分布相比,我国南方6省红壤耕地大面积发生酸化。整体来看,强酸性耕地土壤(pH < 5.5)面积增加约1.66亿亩,pH值下降1个等级(从5.5~6.5降至4.5~5.5)。局部酸化严重,如湖南和四川,强酸性耕地面积增加明显。

  酸化制约耕地肥力提升,威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品质。近30年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和典型县域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酸化土壤(pH<6.5)的综合肥力总体偏低。土壤酸化导致有害铝、锰离子浓度急剧加大,过多的铝、锰离子的释放会造成对植物的毒害,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威胁土壤健康和生态安全。同时,土壤酸化还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降低,加剧土壤病虫害发生,尤其对南方地区柑橘等特色果蔬的品质带来影响。

  我国高度重视酸化耕地治理,“十四五”期间已部署南方红黄壤酸化区土壤改良与利用相关的多个重点研发项目。2023年5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的通知》,选择全国酸化耕地面积较大的15个省份、20个县开展酸化耕地治理,预期通过3年连续治理,项目区酸化耕地土壤pH平均增加0.5个单位,酸化土壤瘠薄、板结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粮食产能提升1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5个等级左右。以江西省峡江县为例,2023年被列入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后,峡江县在水边镇、罗田镇、砚溪镇建立3个千亩项目区,构建起“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服务模式。在治酸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方针。针对严重酸化土壤采取“石灰质碱性材料+有机肥”快速调酸培肥技术。连续实施2年多来,峡江县酸化土壤pH值平均增加了0.3个单位,耕地平均质量等级由4.53提升到4.47,亩均粮食产能提升7%以上。

  我国酸化耕地治理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土壤酸化治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系统推进的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从“减氮、改土、培肥”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才能守住我们宝贵的耕地资源,筑牢“藏粮于地”的根基。目前,我国酸化耕地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治酸、培肥、土壤健康难以兼顾的严峻挑战。

  针对酸化耕地现状不清问题,摸清酸化耕地分布、酸化底数和酸化速率等基本情况,组建耕地酸化监测与治理协作网,开发基于AI赋能的耕地土壤酸化趋势预测平台。尽管基于前期调研数据绘制了全国区域尺度的耕地土壤pH值分布图,但田块尺度的土壤酸度信息仍严重缺乏。由于土壤酸度存在很大的空间变异性,目前公布的县域土壤平均pH值对土壤酸化调控的指导作用有限。且不同土壤-作物系统酸化底数和酸化速率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建议依托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数据库,加快绘制全国酸化耕地分布图谱,构建精准的县域酸化耕地现状图。同时,依托科研院所、国家土壤质量和农业环境野外台站、国家耕地质量监测网以及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及农业物联网技术,构建全国耕地酸化监测与治理协作网,动态掌握土壤酸化状况。利用大数据与AI机器学习手段,建立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耕地土壤酸化预测模型,科学预测各个县域未来耕地土壤酸化的程度和趋势,从而为制定阻控土壤酸化的长远政策和建议提供参考。

  针对酸化治理产品成本高、技术落地难,大力开展低成本改良产品、轻简化技术模式研发与应用推广。针对酸化改良产品普遍存在的施用不便、成本高等突出问题,亟需在产品性状、造粒技术、环境监测、新产品创制等方面加强技术研发和攻关,将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碱性材料、有机物料等相结合,开发施用简便、经济长效、生态环保的新型酸性土壤改良剂。由于主要作物类型的酸害阈值不清楚、有机肥阻控土壤酸化的效果不明显、大部分改良剂存在不具备长效抑酸效果等诸多问题,建议优先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分区分类设立适酸品种选育栽培、酸化耕地治理等岗位,实现“以种适土”和“以土适种”的双目标,从耐酸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耐酸品种养分管理、氮肥和改良剂高效施用等角度出发,全面开展酸化耕地治理的技术研发与模式集成,并进一步融合农机农艺措施,统筹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粮豆轮作套作、土壤调理剂等用地养地措施,形成一系列分区分类的酸化耕地治理轻简化技术模式。

  针对酸化治理监管规范缺乏,加快构建酸化耕地治理标准体系。当前在酸化耕地治理的基础上实现治酸、培肥和土壤健康协同目标还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分区分类的轻简化标准体系,建议科学规划,分类分期,按序推动团体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南方红壤区是酸化土壤的“重灾区”,加强治理迫在眉睫,建议在南方酸化耕地典型区域如湖南、江西等省份,率先启动酸化耕地治理轻简化标准体系建设试点,逐步形成全国标准体系,努力实现治酸、培肥和土壤健康协同的治理目标。

  完善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鼓励农民主动参与耕地酸化治理。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将耕地酸化治理纳入补贴政策;同时,引导社会投资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为耕地酸化治理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耕地酸化改良与培肥,建议优先组织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耕地酸化治理,降低单个农户的成本。通过政策“推”一把、技术“扶”一把、 经济“奖”一把、 宣传“教”一把、模式“带”一把,最终形成“改良土壤能增产、能增收、能得实惠”的广泛共识,从而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变“要我改良”为“我要改良”,共同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作者单位:张会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陈先茂,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陈云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柳开楼,江西省红壤及种质资源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