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收时节,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中堆满了已经收获的金灿灿的玉米棒,忙碌一年的理事长李忠华并没停下脚步,他正与合作社成员探讨怎么让今年的玉米卖个好价钱。
李忠华是昌图县老城镇胜利村人,昌图县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12年前,李忠华还是一名在外闯荡的打工者;如今,他已是党的二十大代表、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带动周边农民在合作中共赢,在科技中致富。
合作服务探致富
2013年,在外闯荡多年的李忠华返回家乡,在当地成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彼时,农民种田大多还是单打独斗、靠天吃饭,收益也不尽如人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黑龙江某家庭农场耕作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这让李忠华深受启发。当时他下定决心,在家人的支持下着手筹措资金,购买农机,流转土地,组建合作社,毅然走上了这条创业之路。
合作社成立头一年,李忠华用大型机械种的玉米就获得了大丰收。周边农户看到后纷纷加入合作社,仅一年时间社员就达到36户,经营面积达到了2500亩。
前进路上并非没有困难。2015年,昌图县遭遇罕见春旱,人力抗旱收效甚微,各种困难迎面而来,让他一度想放弃。就在这时,县里农业部门帮助合作社联系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购置现代化农机设备。正是靠着这些现代农机具,他带着社员扛过旱灾,再次夺得了粮食稳产的好成绩。
在多年发展中,李忠华逐渐扩大合作社规模,并开始探索提供社会化服务。他对流转的土地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购种、统一购肥、统一整地、统一耕种、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从种到收全程实现机械化。根据不同地块条件、种子生长特性,因地制宜,有序安排整地、播种、病虫草害防治时间,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在干旱年份抓早播,躲过春旱和伏旱,高岗地块抢墒播种,低洼地块散墒提温适时播种。同时开展病虫草害田间管理,飞防打药统一调度,省时省力省工,节约转场换地的运输成本。
李忠华引导合作社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保姆式”(农业生产托管)、“夫妻式”(土地、农机入股)、“饭店式”(农机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根据每家不同情况提供不同服务,从高品质农资到粮食代收代销,合作社提供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服务,尽最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种地就靠高科技
李忠华认识到,农业要发展,科技必先行。在不断扩大农机服务规模基础上,他带领合作社积极探索科技兴农新路径,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昌图现代农业试验站,不定期邀请高校、院所专家传授黑土地保护相关知识,通过黑土地保护科技展馆和春耕现场会,展示玉米秸秆秋季预留秸秆覆盖状态下的免耕播种技术、大垄双行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法,大力推广“二比空”、“宽窄行”种植模式,并在粮食播种、品种选购、测土配方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成员技术指导,让科学种田成为农户的致富法宝。
继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黑土粮仓”工程后,从去年开始,李忠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创新探索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给土地加上“营养餐”,一些地块已经实现“吨粮田”。近几年,合作社土地全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节约成本70余元,亩产更是由1860斤提升到2060斤。
“过去农民种地是重用轻养,现在是边用边养。通过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让黑土地变‘肥’、变‘厚’、变‘松’、变‘软’。”李忠华说。
2022年,合作社又创建了5G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打造中科农业省级智慧种植应用基地,通过引进数字农机物联网、自动驾驶等21套智能设备,把育、耕、播、种、管、养、收、储、销、溯等各个环节融入农业生产,构建起多元化智慧管理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变。
“我们的农机农具都是智能化设备,种地靠高科技,包括北斗导航、无人机植保等。过去农民夏天打药都是大热天背着药壶,现在都是使用无人机,大大提高了劳作效率。”李忠华说。
延链补链促升值
昌图是全国著名产粮大县,但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依然困扰着当地农户。怎么破解这个难题?李忠华决定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进军。
合作社引进了一条全自动石磨面粉、玉米碴、玉米面加工生产线,并推出了“訫阳宇”品牌。如今,“訫阳宇”已涵盖全麦粉、稻花香碱地大米、黄金糯玉米碴、甜糯鲜食玉米、花生大豆等系列产品,极大提高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今年,合作社又种植了大豆、花生和鲜食玉米,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富民强村致富路。
多年的发展,合作社成员由组建之初的5户发展到现在的53户,土地经营面积也从最初的1000多亩扩展到现在的2万亩,带动胜利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3.3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百姓1300余户,吸纳周边村100多人就业,每年发放务工费200余万元。同时,合作社积极发展富民产业,吸纳脱贫户务工就业,每年为脱贫户分红30余万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共富引擎”。
在辽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李忠华用汗水与智慧回答了“黑土地怎样生金”的时代命题。未来,他还要带领更多农民,在黑土地上继续孕育希望,让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

(本刊综合整理)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