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娴 用循环农业点亮一方乡土
时间:2025-11-06 13:34:4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在CCTV《超级新农人》的竞技场上,一场“辨水”挑战正在上演。面对100杯来源各异的水样,一位女青年凝神观察,仅用三分钟,便从茫茫“水海”中精准锁定自家虾池的那一杯。这一刻,知识的力量超越了经验,科技的光芒照亮了传统农业的边界。她,就是湖北省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一位毅然从海洋生物学实验室回归湖北省赤壁市的田间,用青春与智慧再造生态农业循环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初心与求索:将科研的种子埋进故乡的土壤

  田淑娴的农业梦,深植于故乡的泥土。二十年前,望着父母在田地里挥洒汗水,却换不来与之匹配的收成,一个念头在她心中破土而出:“总有一天,我要用更好的方法,耕耘这片土地,让农民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个朴素的愿望,指引着她走上了求学之路。高考时,她毅然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此后,更在浙江海洋大学攻读捕捞学硕士,将研究方向锚定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上。在温州南麂列岛的自然保护区里,她沉浸于潮间带马尾藻藻场的修复研究,探索着贝、藻、鱼、虾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那段时光,她不仅是与瓶瓶罐罐打交道的学子,更是自然规律的解谜人。扎实的科研训练,让她深刻领悟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关乎长远生产效益”的真谛,也为她日后返乡创业,播下了最关键的那颗种子。

  创业与革新:在蛙声与月光中构建生态闭环

  2017年,怀揣着用科技改变农业的梦想,硕士毕业的田淑娴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返乡创业。起步,是艰难的。十几亩薄田,一间简陋的办公室,构成了她梦想最初的版图。白天,她躬身于繁重的农活;夜晚,她在蛙鸣声中挑灯夜读,于月光下潜心培养菌种。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藻类不受控制地爆发,鸭群遭遇疾病侵袭……挫折接踵而至。但田淑娴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让她从未动摇过“绿色、低碳、科技、智慧”的发展理念。她将失败视为学费,在一次次摸索与实践中,一个精妙的“菌—藻—稻—虾—鸭”生态循环系统逐渐成形、进化。

  在这个生态循环系统里,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微生物(菌)和藻类构成水体净化与营养生产的基石,为小龙虾提供优良环境;稻谷吸收养分,净化水质;鸭子游弋其间,疏松土壤,捕食害虫,其排泄物又成为天然的肥料。这是一个和谐共生的智慧闭环。

  汗水浇灌出硕果。如今,她的一亩田,能产出清水小龙虾200斤、优质稻谷1000斤、无抗生素鸭子30只,综合收益约6900元。扣除成本,每亩利润高达3900元,是传统种田模式的5倍以上。更可贵的是生态效益:化肥使用量减少60%,农药渔药减量80%,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田地肥力逐年提升。曾经略显萧瑟的田野,如今白鹭翩跹,萤火虫飞舞,蛙声阵阵,重现生机勃勃的动人图景。她创立的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至200人,年产值超过500万元。

  辐射与引领:让智慧农业的星火燎原

  个人成功不是终点,共同富裕才是初心。找到了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后,田淑娴毫不犹豫地敞开怀抱,带领乡亲们共同奔向现代农业的康庄大道。

  她以工业化思维和数字化手段赋能传统农业,构建起“市场+智慧农业大脑+社会化服务+农场”的创新模式,联农带农,共建现代农场。8200平方米的水稻育秧鸭育雏一体化大棚、260平方米的禽蛋加工厂、690平方米的粮食存储加工仓库相继建成;她定制开发了遵循绿色低碳理念的智慧农场管理系统,让农业生产变得可感知、可调控、可追溯。

  田淑娴组建现代化农业服务中心,将村里原本闲散的老人培训成专业的“工作队”,教他们疫苗喷洒和菌藻接种技术。她积极联合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顶尖科研力量,大力推广前沿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培训农民超1000人次。

  在田淑娴的引领下,一股绿色浪潮在赤壁地区奔涌。低碳耕作、生态循环、化肥农药减量、土壤永续利用等先进理念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她已累计带动100多名农村人口就业,为多家经营主体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田淑娴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她又带领乡亲们开始了大面积应用农业微生物替代化学农药的试验示范,训练智慧农场AI模型,并承担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中国生态低碳大食物系统项目,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良好的生态基底,也催生了农业多元业态的绽放。田间厨房、农事科普、休闲农业、直播带货……在娴子生态农场,一幅三产融合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履职与展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代言

  2023年,田淑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的视野从一方田地拓展至更广阔的农业政策领域。为了将最真实的基层心声带上全国两会,她深入村组农户、各类市场主体开展细致调研。

  田淑娴重点关注“加快全国农地信息集成建设与应用”、“鼓励稻田种养循环模式”、“创建智慧农业大模型试点县”等从生产一线凝练出的议题。她呼吁提高耕地地力补贴,建议以县域为核心开发智慧农业大模型,支持创建试点县,逐步实现技术的普适化、成本可控化。她用专业的呼声和踏实的行动,积极响应着用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的时代号召。

  在田淑娴和团队的努力下,荣誉纷至沓来:她个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等称号;她带领的团队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她经营的农场先后被认定为全国基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示范基地,并获评中华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湖北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更被湖北省推荐为2025年国家级生态农场。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田淑娴用她的“小田地”书写了令人惊叹的“大创新”。当年那个26岁选择回归田园的“新农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科研成果落地的强烈愿望与报效桑梓的赤子情怀交汇的必然。她用实践证明:在广袤的土地上,智慧能让每一滴汗水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本刊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