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桑加才 草原上的好孩子 牧民的致富带头人
时间:2025-11-06 13:33:58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留在繁华都市还是回到家乡草原?”2017年盛夏,24岁的嘎桑加才从大学毕业,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草原的孩子不能忘了根。”在犹豫不定时,父母的话让他最终决定回到那片生养他的藏北草原。彼时,脱贫攻坚的号角正响彻雪域高原,西藏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春风吹拂藏北。“牧民们都在盼着过上好日子,我想为此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到家乡的嘎桑加才加入了刚刚成立的西藏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当时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嘎桑加才入职后,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骑着摩托车穿梭在草原与加工厂之间,记录每一头牦牛的产奶量,检查每一个奶罐的清洁度。凭着这份认真的劲和突出的业绩,嘎桑加才很快成为同事眼中最靠谱的年轻人,短短两年就全票当选公司董事长。

  从2017年到2025年的8年时间里,嘎桑加才坚持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不忘带动牧民,成为众多农牧民口中“草原上的好孩子”。

  年轻人能啃硬骨头

  2018年9月,公司决定建设学生营养奶生产车间,这是拓展产业链、生产好产品的关键一步。但新车间的机械操作技术含量高,团队里没人接触过相关设备,一时间陷入了有设备用不了的困境。“不会,那就去研究学习。”嘎桑加才主动请缨担任新车间组长,带着5名工友一头扎进了新机械的学习磨合中。接下来的三个月,他和工友们开启“连轴转”的工作模式:白天跟着厂家技术员学操作,晚上抱着说明书啃到深夜,遇到难懂的机械原理,就打长途电话请教内地的专家。

  有一次,为了调试杀菌设备的温度参数,他和工友连续48小时守在车间,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直到牛奶的保鲜期从3天延长到15天,才趴在操作台上沉沉睡去。“那段时间,车间的灯光常常亮到天明,大家眼里都有血丝,但没人喊过一句累。”嘎桑加才说。最终,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机械操作、牛奶保存、设备清洗等核心技术,还制定出《学生营养奶生产安全手册》,为公司打开了营养奶市场的大门。

  无数个日夜的深耕细作,让嘎桑加才迅速成长。2019年,嘎桑加才被任命为公司副经理;同年9月,全票当选公司董事长。“把嘎尔德建成家门口最美的‘云端牧场’”。在新岗位上,他提出了新的目标。为了实现它,嘎桑加才带着团队跑遍了那曲的11个县区,走访了200多个牧民合作社,最终探索出“八位一体”运营模式:涵盖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科研、培训、产业旅游、冷链物流,形成闭环产业链。如今,嘎尔德公司已在乡镇一级建成收奶站15个,现代化标准乳制品生产线也已投入运行,日加工牦牛奶能力提升至3吨~10吨,产品保质期从最初的15天延长到6个月,成功破解了高原乳制品“走不出藏北”的难题。

  让牧民口袋鼓起来

  “企业赚了钱不算本事,让牧民口袋鼓起来才是真本事。”这是嘎桑加才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推动下,公司始终把“带动牧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构建了“公司+基地+合作社+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牧民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获益:收购环节,公司与牧民签订收购协议,杜绝“奶贱伤农”;加工环节,优先吸纳当地牧民就业;销售环节,将部分利润以“分红”形式返还群众。截至目前,公司已带动脱贫户1661户8593人,累计兑现受益资金1700多万元,52名返乡大学生、64名曾经的建档立卡户在公司工作并领上了工资。

  嘎桑加才奋斗的脚步没有停下。如今,他又带领公司创新打造“一十百千万”发展模式,即通过1个龙头企业带动10个奶源基地,10个基地再辐射100个村级合作社,100个合作社联结1000户牧民,1000户牧民带动1万头牦牛奶牛养殖,让养牛产业惠及更多的人。目前,公司已辐射带动牧民群众近3万人,兑现各类受益资金1.6亿元左右,相当于为每户牧民额外增加了近2万元收入。

  为了拓宽产品销路,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农牧民进一步增收,嘎桑加才还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嘎桑加才带领团队连续3年跑遍多个牧场,收集大量检测样本,推动“嘎尔德”品牌入选“西藏特色产品”,“那曲牦牛乳”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公司也完成44类商标及22类网上域名注册,拿下有机牧草、有机牦牛、有机牦牛奶等系列认证。如今,拉萨、那曲的“嘎尔德”销售门店前常常客户云集,牦牛奶、酸奶、酥油等产品供不应求。

  不忘守护好一片绿

  “藏北的牦牛是宝贝,但光靠天吃饭不行,得用科技给它赋能,走‘科技兴牧’的路子。”嘎桑加才对畜牧业发展有着深入的认识。2020年,他推动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高原牦牛生态养殖与乳制品加工研究,成功培育出适合那曲气候的高产牧草;进行母牦牛夏季补饲实验,让每头牦牛的年产奶量提升了20%;通过搭建温室大棚、实施草种选育和土地改良等措施,落实了7000多亩人工种草基地,解决冬季饲料短缺问题。“以前牧民养牛靠经验,不仅累而且产量和品质还没有保证。现在靠科学,养殖更省力更高效。”嘎桑加才介绍。

  在嘎尔德畜牧产业示范基地,有机牧草随风起伏,600多头牦牛悠闲地啃食青草,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搞的是‘草畜平衡’,种多少草养多少牛,绝不超载放牧。”嘎桑加才介绍,基地采用“轮牧”模式,把草原分成2个片区,每个片区放牧一段时间后就休养生息,让草原始终保持“满血状态”。为了减少加工环节的污染,公司还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牧草灌溉;包装全部采用可降解材料,并印有“回收再利用”的提示。

  成绩属于过去,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从“扶贫产业发展先进个人”到被评为“劳动模范”,嘎桑加才收获了诸多荣誉,但他最珍视的,还是牧民们给他起的外号——“草原上的好孩子”。在他的带领下,藏北草原的产业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本刊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