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州市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创新青年入乡发展、乡村组团运营、“5+5”全链发展、“两入股三收益”、“三个强村”组合拳等五大模式,打通“青年引领—片区运营—产业增效—利益共享—全域强村”的全闭环、全周期矩阵,大力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青年入乡发展机制入选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十大案例”,3个片区实践案例入选全省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八大模式”;低收入人口“六无六有”综合救助模式、吴兴区“一床一码”福利精准直达等3项做法入选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批经验推广名单;安吉县入选全省首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理试点地区;德清珍珠养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市域入选全省“政银险担基”协同支农改革试点、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
打造以“青年入乡发展”为特色的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聚焦“青年入乡首选地”品牌打造,在全省率先实施青年入乡发展“520”行动,打造以青年发展为引领的“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的高质量城乡融合新形态。一是搭建一站式平台“育才”。搭建“理论课堂”向“创业实战”成长平台,成立全国首个青年入乡发展学院,推动128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布局,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4.6万人、农创客1万余名、乡村CEO245人。安吉县创新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数字游民公社、大自然工位等模式,建成青创百人园(楼)、青年人才社区等青创空间44个,建成以来引育青创项目518个,为2000余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二是推出一件事政策“留才”。深化人才政策兑现全周期“一件事改革”,解决入乡青年就业创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截至2025年9月底,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8亿元、大学生安家补贴、购房补贴和租房(生活)补贴3.5亿元。安吉县加快健全“来安有岗、就业有助、工作有伴、人才专车、共有住房”的全方位人才保障体系,密集推出就业创业补贴系列新政6个,全省首创以“按月领工资模式”享受政策补贴,不同学历层次在安吉创业可享受每月900~6700元不等补贴。三是启动一部地方立法“护才”。启动全国首部青年入乡发展地方立法,梳理共性问题清单20项、解决问题清单16项、矛盾焦点清单3项,形成《湖州市青年入乡发展促进条例(草案)》,为青年入乡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打造以“片区组团运营”为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对乡村资产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和运营,探索形成整村运营“七大模式”。截至目前,全市456个行政村开展乡村运营,成功发布全国首个乡村运营地市级地方标准。一是“空间扩容”加速能级提升。通过行政村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突破单村发展瓶颈,探索推进一村一产、一村多产、多村一产、多村多产等各类产村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一片一韵”转化。安吉县建立五大片区组团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县政府明确1名分管或联系县领导为联席会议总召集人,牵头片区组团发展工作。二是“产业抱团”激活资源活力。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修复传统建筑、古迹,通过乡村运营导入非遗工坊、创意基地等文化产业,激活文化记忆,打造沉浸式体验。吴兴区潞村依托“千年村落·丝绸之源”文化遗产,对古村落进行风貌修复和业态植入,将宋韵文化融入小镇“衣食住行”,构建“潞”系文化IP,吸引落户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4000万元。三是“联合营销”打造品牌爆款。实施乡村全域品牌化战略、“村游富农”共富计划,构建乡村品牌矩阵,建设全市乡村运营数字地图,高效传播乡村生态优势,“村游富农”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向全国推广的6条文旅赋能共富典型经验。
打造以“‘5+5’全产业链”为特色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农业“一号工程”来抓,重塑项目招引体系、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全面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一是“招商一张图”强速配。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测绘等技术精准定位可招商地块,梳理百亩以上可招商地块100余个、面积3.7万余亩,形成乡村产业项目招商地块信息汇编,实现项目用地迅速匹配。累计推进农业“标准地”项目163个、核准面积658亩,完成供地105个、面积433亩。二是“链长负责制”强推进。建立分管副市长任链长推进机制,将乡村产业项目招引纳入全市招商总体布局,推动主管部门领导班子分链条牵头、分区县包干服务。截至2025年9月底,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203个、同比增长6.8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4个、同比增长64.91%。今年以来,省级“千项万亿”农业农村优先领域项目累计新增11个,数量居全省第一。三是“一链一方案”强融合。系统重构淡水鱼虾、优质粮油、名优茶叶、湖州湖羊、湖州湖蟹五条传统优势产业链和绿色禽蛋、精品果蔬、现代种业、健康食品、农旅融合五条新兴产业链,形成“5+5”产业链招商布局,制定“一链一方案”招商策略,系统推动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截至9月底,2025年度新引进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20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4个、同比增长64.91%。
打造以“两入股三收益”为特色的利益联结共同富裕模式。以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为牵引,探索建立起“产业+村集体+农民”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和村集体以土地、房屋等乡村优质资产资源入股,实现农民在家收租金、上班挣薪金、年底分股金,探索形成了“两入股三收益”、“村游富农”等利益联结共富模式。一是强化联结带富。将联村带农作为乡村产业项目招引落地的必备条件,探索形成“资源归集—确权评估—精准招商—商定入股—收益反哺”工作闭环,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二是改革活权促富。深化农村“三地联动”改革,探索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农房等资源资产,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省级农业标准地3.94万亩,累计建设14.81万亩,新增盘活闲置农房3623宗,带动增收8356.3万元。三是结对帮扶带富。积极发挥“帮一帮”、“带一带”、“共富市集”等创富载体的带动作用,深化低收入农户“一对一”结对帮扶,落实“一户一策”帮扶举措,逐步建立低收入农户分层分类帮扶动态机制,推广南浔低收入农户帮扶共富基金经验。探索村村结对、村企结对、多镇组团结对“三个结对”机制,推动市域内结对帮扶行动迭代优化,落实帮扶举措128项。
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模式。着眼集体壮大举措整合迭代,打出组合拳,不断夯实筑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一是“强村计划”多元增收。接续实施第6轮村级集体经济“强村计划”,因地制宜推行改革活权等“强村十法”,落实强村计划“一村一策”增收举措,累计实施“一村一策”项目举措991项,其中577个项目已产生收益9609.16万元。二是“强村指数”赋能管理。迭代“强村富民指数”,加大后进村整转力度,对全市55个市级后进村逐村制定整转计划,开展1名区县领导联系、1名镇街领导包干、1个部门结对帮扶、1名第一书记驻村、1家国企包联等“五个一”帮扶攻坚行动,发布年度实干争先综合绩效“强村榜”。

(浙江省湖州市委农办 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