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 左手繁华都市 右手和美乡村
时间:2025-11-06 13:53:4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嘉兴市积极响应省委“132”总体部署,创新实施“六改六融”,走出了一条“左手繁华都市、右手和美乡村”的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道路。

  以空间治理改革牵引,加快推动城乡规划高水平融合联动。一是坚持市域一体规划。紧扣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深化“多规合一”,因地制宜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形成“一大六中、三十四特、五十片区”的“网络化、组团式”市域空间布局,以高水平空间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空间。全市GDP连续迈过6个千亿级台阶、达到7569亿,财政总收入1073.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8.7亿元,均列全省第3。二是坚持城乡一体规划。“一盘棋”规划布局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严格保护210万亩耕地、19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打造了4个国家级、8个省级以上产业平台、11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架起了城乡共同繁荣的“大动脉”。所有县(市、区)全部进入中国城乡统筹百佳县市榜前40位,17个镇入围全国镇域经济500强,村经营性收入100万元基本实现全覆盖。三是坚持区域一体规划。发挥好接沪临杭联甬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和杭州、宁波都市圈,以县域为单元,探索深化跨区域规划协同机制,有效承接都市圈外溢产业和消费需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了杭海城际铁路、下沙奥特莱斯等一批跨区域协同的标志性项目。

  以产业协同集成改革牵引,加快推动城乡产业高水平融合互兴。一是畅通经济交通网。深入推进“交通强市”建设,持续推进“公铁水空”联运枢纽建设,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城际、市域、市区3个“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率、乡镇(街道)一级公路通达率“双百”,农村公路密度列全省首位,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连续11年达到最高5A级。二是建强工业主引擎。发挥好县域块状经济活跃的优势,大力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扎实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持续培育壮大“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全市规上工业营收列全国第17、地级市第6,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列全国第19、地级市第5;连续三年夺得“浙江制造天工鼎”并获得首批“金鼎”。三是夯实农业基本盘。扛稳“浙北粮仓”政治担当,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连续19年居全省首位,五县两区均入选全省“产粮大县”。深入实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深耕行动”,全省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加快推进“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全市10亿级“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达350亿元。

  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城乡要素高水平融合畅通。一是聚力人的自由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创新进城农民登记备案制度,实现省域范围内居住证、居住登记时间“两个互认”,长三角城市群居住证跨省互通互认实现“免证通办”,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5%。大力推进青年入乡发展,持续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全市累计培育农创客9200人。二是聚力地的高效配置。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率先实践“一块地”集成改革,分类施策推进闲置农房、闲置厂房等激活利用,盘活城乡发展空间,乡村产业空间“五步盘活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典型经验全省推广。全市累计建成千亩方、万亩方高标准农田33.6万亩,获取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9.6万亩;“多田套合”率列全省首位。三是聚力钱的多元保障。坚持农业农村领域优先保障,严格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规定,完善乡村金融服务和保险体系建设,探索组建城乡融合发展子基金,撬动更多社会投资支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60.675亿元,同比增长6.38%;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领域支出40.78亿元,占比11.45%。

  以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供给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城乡公共服务高水平融合提质。一是建强基础设施网络。坚持水、电、气、通信等规划“一张网”,推进城乡供电、供水、供气和通信网络等“同网、同质、同价”,全国首个实现“同网同质同管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管道燃气实现镇(街道)全覆盖,新时代乡村电气化镇村全覆盖。二是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以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为总抓手,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优质优享,率先构建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并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首创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挂调、长护险等制度,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养老服务综合能力排名全国第11,所有县(市、区)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三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聚焦工资性收入,布局建设“好就业”服务站,推广“岗课赛证”、“双元六共”、“四方联动”等多种产才融合培训模式,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四级贯通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推动农民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1。

  以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城乡生态高水平融合共美。一是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以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深入打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组合拳”,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完成全国首批跨省域排污权交易,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获联合国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市控以上断面三类及以上水质比例提升至100%,成功夺得“大禹鼎”金鼎。二是不断深化美丽系列建设。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统筹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等联建联创,巩固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成果,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新“三大行动”,累计建成和美乡村示范片区14个、美丽乡村精品线50条以及省级现代化美丽城镇10个、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三是不断推动美丽经济转化。立足“两个文化”源远流长的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围绕水乡特色,持续擦亮“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打造了乌镇、西塘、濮院、盐官等一批运河古镇。聚焦平原风貌,实施和美乡村运营“双百双十”行动,打造了“中国棒球第一村”、“百里钱塘”、“山水丰义”等一批网红村。2024年,全市乡村休闲游共接待游客4850万人次、营收53.9亿元。

  以韧性治理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城乡社会治理高水平融合聚力。一是深化“三治融合”。率先探索实践“自治强心、法治正心、德治润心”相结合的基层治理方式,形成的“三治融合”经验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创新推动“三治融合”实践拓展,打造“三治融合+”小区、街区、楼宇、市场等7类实践场景,探索形成“西山经验”、“善治积分”、“以新管新”、“毗邻共治”等一批基层善治经验做法。二是创新韧性治理。围绕维稳、司法、执法、服务和强基赋能五个方面,探索实践“五刚五柔”韧性治理,完善“141”基层治理体系,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现县镇全覆盖,县级以下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保持在95%以上,持续打赢乌镇峰会等维稳安保硬仗,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首夺全省“二星平安金鼎”,连续20年获“平安市”称号。三是强化以文润心。注重发挥文化柔性引导作用,结合各类文化宣传活动,弘扬“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以“嘉风八条”撬动移风易俗深层变革,探索建立社区文化与社会文明赋能基层治理的新机制。全市累计创建全国文明镇9个、文明村29个。

  (浙江省嘉兴市委农办 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