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市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积极探索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路子,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成为全省缩小“三大差距”改革全域试点地市。今年上半年,绍兴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9486元、30265元,位居全省第1、第2位;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1.64。
以产为要,筑牢共富基本盘。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产业升级、完善就业机制,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升级,夯实缩差共富产业基石。一是做强主导产业。绍兴县域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如越城区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柯桥区纺织、印染,上虞区化工、机电,诸暨市五金、袜业、珍珠,嵊州市领带、厨具,新昌县医药、轴承等,不断推动产业体系向新提质、向高攀升,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特色小镇等各类产业平台,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8.2%。二是发展特色产业。编制《绍兴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打造兴村共富链,着力构建“3+7+X”绍兴“土特产”全产业链体系,即茶叶、香榧、黄酒3条标志性全产业链,越城“绍三味”、柯桥酱制品、上虞“四季仙果”、诸暨珍珠、嵊新蚕丝、嵊州小笼包、新昌小京生7条精品型全产业链,培育诸暨同山烧、柯桥兰花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全产业链,已累计建成10亿元以上的“土特产”全产业链11条、百亿以上产业链3条,产业链总产值达700亿元。三是培育乡村新产业。聚焦“农业+”新业态,积极招引循环种养、数字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基地、农业文创等项目,创新推广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黄酒、珍珠、小笼包、茶叶等“直播+产业带”发展新格局,建成直播电商基地15家、电商村47个,培育农村电商主体2600余家,下岩贝村和“帅农鸟哥”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星乡村”、“星农人”推荐名单。
以城为基,建强县域发展轴。统筹城市与乡村、建设与管理、内聚与外联,构建形成全市“一心三带十轴”(“一心”指会稽山生态绿心;“三带”指浙东运河、唐诗之路、古越文明三条跨区域主题廊带;“十轴”指10条县域发展主轴)县域发展轴整体架构,拓展缩差共富空间格局。一是增强县城承载力。推动市域一体协同发展,实施“融杭联甬接沪”再深化、“强心优群兴县”再提升战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推进诸暨视觉之城、嵊州丽湖新城、新昌东门如城等功能区建设,诸暨市创成全国首个“世界韧性示范城市”。二是增强中心镇辐射力。分类培育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一镇一策”提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能力,推进绍兴黄酒小镇、柯桥蓝印时尚小镇、上虞e游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焕新升级,6个乡镇列入新一轮省级中心镇名单,深化上虞丰惠、嵊州三界等省级千年古城建设,探索强镇带弱镇(乡)、多镇(乡)联合等组团发展模式,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抱团合作,构建联动发展格局。三是增强重点村带动力。全市域推进“和美越乡”共富片区建设,制定《绍兴市“和美越乡”共富片区建设导则》,按照“一带多村、一领四化”(和美乡村共富带+多村协调发展,党建引领+宜居化、市场化、特色化、现代化)标准,计划三年内规划建设共富片区60个、巩固提升重点村100个,探索形成组织共建、产业共培、项目共谋、资源共推、爆款共创、环境共营、服务共享、村民共行“八共”路径,成立片区联合党委31个,推出“乡村周末游”目的地88个,面向全国招引签约“片区CEO”或专业运营团队22个,12个村(片区)入选省级重点村(片区)。
以人为本,提升群众获得感。围绕富民惠民安民,千方百计提高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激活缩差共富动力源泉。一是构建“全龄友好”新场景。坚持城乡双向赋能、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规划建设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优质共享,高质量打造“四好农村路”2.0版,推进城镇供水、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全市规模化供水工程农村人口覆盖率达88.4%,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93%;创新“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大教共体、医共体改革,实现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乡镇(街道)康养联合体、千人以上行政村“15分钟医疗服务圈”三个全覆盖。二是深化“挂单奔中”新机制。聚焦山区乡镇、相对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创新实施携手共富·重点帮促工程,全面构建市域内“帮镇、帮村、帮户”工作体系,组建市、县领导领衔帮促团组157个,8944名干部与低收入农户建立帮促关系,完善定期走访、动态销号、提级会商三大机制,按照“一镇一计划”、“一村一方案”、“一户一策略”精准落实帮促举措,提升协作产业园、消薄飞地、乡创飞地建设质效,实现山区乡镇“亿元级产业”全覆盖、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0万元全覆盖。三是建立“双向奔赴”新通道。深化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推广实施“农创保”、“农创贷”试点,规划建设农创客产业园、农创会客厅,建立农创客“局长面对面”制度,建成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00个,累计培育乡村“十路人才”5万人、农创客1万余人。实施“技能照亮前程”专项行动,加快“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建设,率先开展“AI+”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试点,拓展家门口就业渠道,实现省级零工市场区、县(市)全覆盖,打造最安心就业城市。
以文为魂,彰显社会和谐度。统筹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交流与传播,突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守好缩差共富灵魂根脉。一是深化“枫桥经验”。深入实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五年规划,传承弘扬新时代“民情日记”,推广枫源村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成果,迭代“浙里兴村治社”应用,深化党建引领网格智治,完善为农便农惠农机制,健全“141”基层治理体系,加强村(社区)社会治理工作室(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持续擦亮驻村指导员制度“金名片”,推动法治、自治、德治、智治深度融合。二是弘扬“胆剑精神”。以文化之“韵”铸精神之“魂”,全面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绍兴段)保护建设,实施非遗薪火传承和文化基因激活行动,打响大禹文化、诗路文化、越剧文化、宋韵文化等品牌,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向产业优势转变。实施品质文化生活圈拓展行动,创新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化市县镇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打造公共文化“微单元”和跨界融合“文共体”,扩大“村晚”、“村越”、“村BA”等品牌影响力,塑造“醉美绍兴、风骨江南”独特韵味。三是深耕“越地文明”。组建“越地女儿”宣讲团、8090青年讲师团,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常态化开展“六进”巡讲活动,规范完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建设,培育“浙东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等文明实践品牌12项,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达97.23%。

(浙江省绍兴市委农办 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