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衢州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决策部署,锚定“在与全省同步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中当先锋、走前列”的总体目标,衢江区、江山市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继柯城之后,江山市正式调出山区海岛县;上半年,全体居民收入、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分列全省第2、第3。
强化市域统筹 开启“千万工程”新篇章
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把缩小“三大差距”攻坚战作为市县两级的核心任务、重大责任,加强统筹,市县联动抓好落实。
统筹城乡规划“一张图”。谋定“一核五城、一带十轴”发展架构,系统推进规划与建设:即以衢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引领,完成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空间规划编制,联动建设5个县城;通过“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主轴连通,构建10条“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抱团发展50个重点村片区组团,着力推进资源要素在“轴”上高效集聚与融合。
统筹工作体系“一盘棋”。市委书记每季度召开工作例会,市长多次调研并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一月一例会”具体推动,市县专班全面贯通,高效推进“35910”工作体系,即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聚力“人、地、钱、房、岗”五大要素联动发展,系统实施九大工程,全面推进十项重大改革。
统筹建设标准“一清单”。研究提出县城“十二个一”、中心镇“九个一”、重点村组团片区“九个一”建设导则,指导各县(市、区)根据实际,对标补缺、扩容提质,增强县城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
突出“强城”核心 强化县域发展源动力
把“强城”作为重中之重,围绕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加速推进、提标提能,进一步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五链”融合做强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融合,建强县城开发区平台,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市县统筹联动落地机制,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六大优势产业为主引擎,推进工业强市十大专项行动,加快培育柯城光电半导体、常山“两柚一茶”等产业。累计培育上市公司20家,1-8月,六大产业链产值达1436.7亿元。
整合资源做实项目支撑。建立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市县统筹联动落地机制,整合市域资源,优化要素配置,着力解决市强县弱的问题,今年全市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4个,流转签订投资协议项目22个、总投资132.3亿元。围绕发展轴谋划补短板、促提升项目,纳入全省强城兴村融合重大项目库项目共299个,其中“强城”项目154项,占所有项目比重67%。
内聚外引推动人口集聚。持续推进农民共富搬迁和产业工人市民化,构建市域一体房票“1+5”政策体系,打破农民集聚跨县域安置壁垒。首创产业工人“十万房票”,推行产业工人周转房、“青年驿站”7天免费入住等支持政策。今年以来,已发放市域一体房票1473张、产业工人“十万房票”938张,完成自然村整村搬迁76个、农民搬迁1.6万人,产业工人市民化8238人。
聚焦富民增收 打造“两有”共富先行地
深化共富增收机制建设,实施“市场主导型”、“劳动提技型”、“就地就业型”等八大增收行动,打造全省“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实践地。
建立就业创业双轮驱动机制。打出新产业工人、乡村工匠培育、新农人职业技能培训组合拳,建设衢州保姆学院,开展制造业等领域技能培训2.81万人次。构建“县城就业创业综合体+乡镇零工市场+村社驿站”三级网络,实现重点群体就业帮扶2万余人。以全省创业“一件事”试点为抓手,制定创业驱动就业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建设衢江微短剧创业街区、258创业园等创业平台,今年衢江微短剧街区累计拍摄短剧近300部,集聚编剧、群演、后期制作等灵活就业人员6000余人。
建立“土特产富”联农带农机制。以“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为基础,拓展打造衢鱼、衢药等11个衢系“土特产”矩阵,如常山县创新“双柚合璧、优势互补”模式,先后开发80多款特色产品,产业链总产值突破60亿元,带动10万人在“家门口”就业。以“衢州味道”为引领打造农产品品牌矩阵,推出“辣么有衢”衢系“土特产”村播促消费行动,推动土特产破圈引流,今年前三季度,品牌销售额实现70.2亿元。
建立结对帮扶共富联带机制。集中全市资源出台支持开化县“追赶奔富”实施意见,每月盘点、压茬推进38项帮扶举措,抓实“相对薄弱乡镇”、“相对薄弱村”结对帮扶,“清单式”落实帮扶任务,形成工作闭环。形成“共富工坊”、“供富大篷车”、“共富庭院”、“共富合伙人”、“共富大棚”等“五富联动”增收机制,走出一条大项目带弱集体、先富带后富的增收路径。
聚力改革破局 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以缩小“三大差距”省级全域综合试点改革为牵引,集成推进实施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扩中提低”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着力解决群众所想所盼问题。
争取落地一批重要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改革试点谋划争取,全面加强改革试点全周期闭环管理,今年以来,新争取到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试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试点,省级缩小“三大差距”全域综合试点等重要改革试点37项等重要改革试点50项。
积极探索一批“小切口”改革。聚焦三大改革底座,谋划市域一体房票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等十项落点准、带动大的“小切口”改革项目,以“小切口”改革打通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的堵点卡点,同时推动各县(市、区)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其中几个“小切口”开展深入探索。
总结推广一批典型经验做法。诗画风光带相关做法入选全国首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和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十大案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连续两年在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座谈会上交流;龙游县精准智服系统全省推广;开化县医疗卫生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不设门槛流转等做法,成为全省满分试点之一。
突出共建共享 增强片区组团向心力
围绕资源共享、产业共建与利益联结三大路径,推动重点村片区实现空间、项目和机制深度融合,形成“握指成拳、联动共进”的发展格局。
强化资源共享,促进设施互通与效能提升。实施“一条乡村旅游主题线路”、“一个共富联合体”、“一个冷链物流系统”、“一个产业服务平台”等共享项目,强化片区联结。24个省级组团片区谋划建设共享项目72个、总投资54.9亿元,如开化金星片区打通水陆两条主题线路,在组团村打造共富教学点,做强“培训+”主导产业。
推动产业共建,激活人才集聚与协同发展。片区利用闲置空间打造青年入乡实践集聚区,配套创业、生活、娱乐等功能,举办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发布共富合伙人招募,强化与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24个组团片区吸引青年入乡700余人次。如柯城新宅片区引入“一亩耘心”,打造生态农业“培训+孵化+创业”全产业链,培训学员500余人次,孵化创业200余人。
深化利益联结,构建风险共担与收益共享机制。市、县两级出台乡村运营等相关文件10余项,片区组团因地制宜探索股权型、分红型、契约型多种收益分配模式,建立组团利益共赢、风险同担的联结机制。如江山早田坂片区发展中草药产业,三年内将重点村持股从51%降至40%、其他村升至60%,使其他村村均收益从20万元增至35万元以上。

(浙江省衢州市委农办 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