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市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率先在全国探索实践“片区组团”路径,从后岸、塔后等片区首批试点“破茧探路”,到2019年全省深化“千万工程”现场会在天台召开,“片区组团”模式获肯定并全省推广;2020年台州出台空间、产村、城乡、治理“四融”建设标准,2022年迭代升级,创新“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1+X+Y)模式,“七要素”精准落子,驱动乡村深刻变革。202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乡村“片区组团”立法,2025年5月正式施行,以法治护航乡村振兴,开全国先河。7月,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现场会在台州召开,台州打造的片区组团“九联路径”在省委省政府现场会上推广。
加强顶层设计
打造片区“机制融合”组团
创新片区组团“1+1+9”工作机制,坚持“党建引领”、“立法支撑”两大基础,践行片区组团“九联路径”,推动乡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治理重塑。
以“党建引领”统筹区域共治。发挥“党建联建”的纽带作用,推动片区内乡镇(街道)建立“大镇带小乡”、“街乡共治”、“乡乡合作”等协同机制,统一建立平台实现基建共担、项目统管,推动跨乡镇发展共荣、服务共享。全市建立区域“党建联建”122个,成立片区协同平台67个。
以“立法支撑”护航法治保障。作为全国首部为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台州市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规定》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规创设了跨区域组团、村民持股等制度,首次从立法层面明确了乡村片区的概念内涵、发展原则及四级权责边界,将改革经验上升为法规。
以“九联路径”赋能乡村升级。经过多年实践升级,探索打造片区内以产业联动、股份联持、规划联绘、品牌联创、区域联合、服务联通、村企联营、古村联兴、工坊联富为核心的“九联路径”,有效破解乡村建设瓶颈,努力打造乡村共建共享共富的“台州样板”。即以产业联动、品牌联创、古村联兴为引擎,推进多产业联动,以重点村为核心,以产业链为纽带,充分发挥片区各村的资源禀赋,驱动片区集群发展;以规划联绘、区域联合、服务联通为动力,推进多服务共享,优化片区功能定位、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产业布局,提升公共资源配置与供给效率;以股权联持、村企联营、工坊联富为抓手,推进多群体共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片区内村集体、社会投资、村民多方共享发展红利。
坚持产业共兴
打造片区“经济互联”组团
全力铸强产业振兴这一片区组团引擎,积极挖掘片区镇村的资源联合点、产业联结点、文化联通点,打造片区经济发展共同体。
突出大项目联通。聚焦片区项目牵引作用,以缩差、发展轴项目建设为契机,精准将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要素资源向中心镇、重点村等片区集聚,有力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层级,增强片区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效能。目前,全市域规划片区100个,重点打造省级重点村组团片区24个,联动发展轴建设谋划片区组团重点项目42个,计划总投资124亿元,年度投资18.7亿元。
突出多产业联动。聚焦重点村主导优势产业,优化片区生产力空间布局,辐射带动周边村强链、补链和延链,推动片区品牌共创、链条共建、业态共融,打造了杨梅、蜜橘等产值十亿元的全产业链16条,数量居全省第1,其中西瓜全产业链跃升至百亿能级。“大塔后”片区以民宿、小吃、康养等业态联动为路径,共同打造“仙草生长的地方”IP,构建片区农文旅联动模式,去年片区旅游经济总收入超3.4亿元,大塔后多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写入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
突出全要素联融。统筹争取金融、政策、人才、土地等核心要素,开展金融赋能、青年入乡等行动,强力支撑片区组团联动发展。实施金融赋能行动,推出“强村贷”、“农创贷”等“台富”系列金融产品,涉农贷款占比48%、居全省前列。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6.2万余名、农创客1万名、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11个。
着眼利益联结
打造片区“共富增收”组团
积极创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实现片区内村集体、社会力量、村民多方共享发展红利。
变村民为“股东”。通过众筹、联营等持股模式,盘活资源兴办产业项目,打造片区共富联盟。玉环干江片区探索创新股权众筹模式,推动村民变股东,近三年实现创收3800万元、分红600万元。
变单干为“联营”。积极探索构建“政企村”片区联营机制,形成“资源租金+经营分红+劳务薪金+共富基金”的多元收益共享体系,“政村企联营”模式入选长三角和美乡村实践案例。临海“江南溪望谷”建立“国资领投+企业运营+村村入股”的“片区联营矩阵”,各经营业态将1%~5%的营业收益注入溪望谷共富基金,2024年经济效益近1亿元。
变农房为“工坊”。在全省首创共富工坊立法,探索工坊片区统一布点、订单区域横向调剂,形成“村有坊、户参与、人增收”的联村共富网络。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共富工坊”1834家,吸纳农民就业5.9万人,今年发放工资4.7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5000多万元。

(浙江省台州市委农办 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