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走出山区特色的追赶奔富之路
时间:2025-11-06 13:46:5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委书记 王永明 字号:【

  衢州市常山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钱江源上游,是一个地道的山区县。近年来,常山紧扣省委“132”总体部署,锚定打造更具共富成色的“浙西第一门户”战略目标,坚持以新时代“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谋划实施“常·争”计划、“9+2”重点工作,全力兴产业、强改革、促增收,走出了一条山区特色的“三农”发展、追赶奔富之路。近三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9003元增至32902元,年均增长6.7%。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比1.71,居浙江山区海岛县第二。

  抓产业增岗位 让农民就业的机会多起来

  产业是就业的源头活水,只有产业根基牢固,就业岗位才能源源不断。常山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面临劳动力外流、群众“舍家务工”的现实困境。为了让更多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常山狠抓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县行动,打好“接二连三”组合拳,竭力为群众搭建就业平台,每年可创造就业岗位超2000个。

  “接二连三”出实招。系统出台强工业系列举措,精准滴灌壮大产业树。梳理明确高端装备零部件、“两柚一茶”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等“3+X”县域主导产业,出台“工业新政20条”等系列政策,组建产业链工作团队,一链一策推动“3+X”产业强势崛起,目前产业总产值达166.6亿元。此外,针对土地要素制约、亩均效益低等问题,率先开展开发区赋能提质改革,常态推进提质转型攻坚行动,收购、盘活各类低效用地2810余亩,为产业发展腾拓优质空间。

  “接二连三”落项目。始终把项目招引作为产业发展“一号工程”,健全“1+3+X”招商工作机制,组建6支攻坚组长期驻长三角、珠三角招大引强,同步组建凤栖基金等6支产业基金,发挥“基金·链+”省市县一体化功能型综合党委作用,深化“投贷、投保、投租”三联动,撬动更多好项目、大资本在常山“落一期、上二期、引三期、建四期”,以此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比如,大和热磁自2014年落户常山以来,先后落地了四期项目,累计投资超20亿元,实现从一家企业到一个产业园的“裂变式”发展,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2800个。

  “接二连三”延链条。坚持以链式思维兴产业,推动“两柚一茶”特色农业“种一产、接二产、连三产”。比如,常山坚持十五任县委书记齐抓一只果,以工业的理念抓胡柚全果利用,引育柚香谷、艾佳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研发出饮、食、健、美、药、香、料、茶八大类系列近130余款精深加工产品,其中宋柚汁等产品火爆出圈。同步拍摄《胡柚娃》动漫电影,创办“UU”音乐节,打造柚香谷等一批农文旅项目。目前以胡柚为核心的“双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1亿元,全产业链带动10万农民增收超13亿元。

  抓改革强机制 让农民增收的路径宽起来

  常山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源丰富,但因缺乏有效的转化通道,农民有资产、难变现,一度陷于“守着绿水青山去找金山银山”的尴尬境地。为此,常山县聚力打造“‘两山’理念实践样板地”,重构生态资源转化路径,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搭建“两山合作社”,以资源变现聚发展资本。在全国率先成立“两山合作社”,对碎片化资源进行统一收储、整合打包,并绘制形成可视化“资源地图”,依托“生态云脑”精准招商,有效打通各类生态资源入市变现路径。同时,针对生态经营主体融资痛点,创新推出“胡柚贷”等16款金融新产品,破解生态产品“评估难、抵押难、变现难”瓶颈,让“绿水青山”稳步转化为“金山银山”。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生态资源交易13.09亿元,并联合金融机构为1580家经营主体发放生态贷款8.36亿元。

  做优片区组团,以抱团发展促缩差奔富。紧扣“三衢道中”产城融合省级发展轴建设,推进重点村片区组团发展,匠心打造路里坑“路里好时节·生态旅游”、郭塘“油香花韵·康养心境”、长风“四片绿叶·渔乐长风”、三溪“浙赣边际·餐桌联盟”四大片区组团共富场景,联动周边31个村携手创富。同时,以“鲜辣美食”为流量入口,串联溪东童话村、矿语奇缘等特色景点,策划“趣常山·尝鲜辣”、来宝藏小城“U见一面”系列主题活动,点亮“宝藏小城”特色IP,吸引大批游客消费。目前,全县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1.5万元,片区内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2万元。

  强化联农富农,以利益联结织共富纽带。创新共富果园、共富工坊联农带富模式,构建“龙头公司+‘两山合作社’+基地+农户”四方利益共同体增收机制,农户以土地等资源入股获得流转费一次分配收益,以劳务参与获得二次分配收益,以经营增值分红获得三次分配收益。目前,全县已建成统一流转、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与规范化、数字化、景区化的共富果园66个,带动就业3万余人,发放劳务性工资超1200万元。创新“幸福庭院”行动,免费为低收入农户庭院种植一棵胡柚树,盛产后每年带动户均增收1400元以上。同时,推广订单式农业,发挥农投集团国企担当,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不低于市场价保底收购胡柚、西兰花等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

  抓集聚优服务 让农民生活的品质好起来

  加快农民进城集聚、共享优质服务,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一招。常山秉持人民至上初心,以建设新时代山水公园城市为契机,一手抓农民进城集聚,一手抓城市品质提升,让农民进城安居的梦想成为现实。

  抓共富搬迁,提高集聚度。大力实施农民易地搬迁行动,积极推行农民“集聚券”制度,探索推进产业工人市民化改革,吸引农民进城集聚。同时,强势推进狮子口、渡口等6大片区超62万平方米的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建成北门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博览中心等一批城市新地标,改建口袋公园等一批“小而精”民生工程,让农民进城过上高品质生活。

  抓民生实事,提升获得感。深入实施民生“七优享”工程,让农民入城后能享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同步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县中崛起、做强常山一中,中、高考成绩取得跨越式提升,创成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实施健康常山工程,实体运行医疗健康集团,推动中医院、妇保院创成“二甲”医院,县域就诊率从83.62%提升到91.37%。推进“一老一小”建设,建成四省边际规模最大的县级托育中心,成功承办全国生育友好现场会,入选省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县和省托育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实现特困人员区域化集中供养,县域一体化运营幸福食堂,每月就餐超6万人次。

  抓文化赋能,提振精气神。常山宋韵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一条诗文璀璨的“宋诗之河”,享有“中华诗词之县”美誉。为此,常山修复杨万里诗歌纪念馆,打造赵鼎考古文化公园,举办中国诗教大会、星空朗读系列活动,多角度弘扬宋韵文化。同时,大力实施群众文化繁荣计划,新建博物馆、大剧院等惠民设施,建成南孔书屋、农家书屋197个,布局“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39个;常态化举办村晚、村运等“村字号”文化活动,以文化人提振常山百姓精气神。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