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黑土地到雪域边疆,希望的田野上正激荡着奋斗的乐章。2025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名单公布,作为在乡村振兴一线创造不凡业绩的先锋,他们身份各异,方式不同,却共同诠释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生动形象。本刊将依次刊发 2025 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的先进事迹,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新时代的榜样风采。
金秋时节,胶东半岛腹地的招远市金岭镇,一条12公里的“彩虹绿道”如彩绸般蜿蜒起伏,串联起连片的苹果、葡萄、猕猴桃示范园。清风拂过,果香漫溢,生机盎然的田园尽头,正是2025年全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承办地——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
谁能想到,40年前,这里还是“种粮靠天吃饭、花钱靠卖家当”的穷山沟。这场沧桑巨变的背后,站着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头雁”——大户陈家村党委书记陈松海。从29岁到70岁,他把人生最炽热的41年熔铸在这片热土,不仅写就从“一穷二白”到“亿元强村”的传奇,更蹚出“强村带弱村”的共富路,用实践回答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时代命题。
初心如磐:从37元到亿元强村的蜕变
1983年春节刚过,老会计将一本余额仅37元的集体账簿,交到刚接任村书记的29岁青年陈松海手中。彼时的大户陈家村,486户、1780口人守着人均不足一亩的耕地,没有一寸柏油路,更没有一家工副业,“37元连全村一个月电费都不够”。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志气!”贫与富的落差,激出了胶东汉子的倔劲。陈松海把目光投向自家准备翻盖新房的木料——那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当。他毅然卖掉木料凑了2000元,又跑遍亲友借来3万元,1984年5月,全村首个石粉厂点火生产,当年就盈利9万元。
这笔钱没有一分进个人腰包,全部用于架电、打井、修路。当清澈的自来水流进农户家,当村民第一次在屋里看上彩电,质疑他“败家子”的声音渐渐消散。“集体的钱,就得用在集体身上。”陈松海的话掷地有声。
此后十年,他带领党员群众“滚雪球”式创办化学农药、交通建材等6家企业。1995年,全村工业产值突破1000万元,成为招远市首个实现“户户通电、户户看彩电”的村子。2000年,面对环保新规,他主动关停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虽短期影响收入,却为长远发展留住了空间。
如今再访大户陈家村,早已换了天地。2024年,村子形成化学农药、交通建材、精细化工、农文体旅“四大板块”格局,年销售收入1.3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6500万元,分别是1983年的1800倍和175万倍;村民人均纯收入3.8万元,高出招远市平均水平20%以上。
创新求变:蹚出“统分结合”的现代农业新路
走进大户庄园农林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基地,农场主陈玉建正用手机APP查看土壤数据:“以前种地靠天,现在当农场主靠科技,省心又赚钱!”这样的转变,始于2014年陈松海推动的“土地革命”。
当时,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闲置、零散种植问题突出。陈松海牵头成立“大户庄园农林专业合作社”,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率先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可不少村民仍持观望态度。“先试600亩,让效益说话。”他带着合作社试种经济作物,首年就实现亩均收益2万元,入股村民拿到流转费和分红后,纷纷主动加入。
从2014年的600亩,到如今整合周边12个村的1.25万亩土地,合作社将土地规划成20~90亩的片区,发包给120多名农场主,“统”品牌、标准、销售,“分”管理、生产、效益,既发挥规模优势,又调动个人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陈松海推动产业“接二连三”融合。投资8000万元建成1万吨果品冷藏库、5000吨果酒生产线和电商孵化中心,打造“大户庄园”区域品牌,年销售额达1.1亿元;“体育+”、“文旅+”同步发力,建成全国首条新型小轮车赛道、山地自行车赛道,年均承办国家级赛事12场,开发86套民宿、37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速20%。2024年,村子实现从“农业村”到“产业村”再到“文旅村”的蝶变。
示范引领:从“一枝独秀”到“片区共富”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富。”2019年,山东省启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覆盖金岭镇13个村、35平方公里的“大户新村示范区”入选首批名单,陈松海的共富梦有了更大舞台。
陈松海牵头成立示范区党委和管委会,任党委书记,用三个月走遍13个村,编制《大户新村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明确“三区两带”布局——现代农业集聚区、文体旅融合区、生态宜居区,搭配滨海风情带、田园观光带,让13个村从“各自为战”变“协同发展”。
为破解“钱从哪来”的难题,陈松海以村办企业为主体,与国资公司合作成立“烟台钟离湖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搭建“市级统筹、镇级主导、村级入股、市场化运营”的融资平台。创新“共富园”模式,流转周边村1.2万余亩土地建设示范项目,划出专属区域“统管统销”,收益按股分给13个村集体。
“去年单‘共富园’就分红20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陈松海说。2024年,示范区内葡萄亩产4000斤、产值4万元,带动12个弱村村均增收20万元;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数字乡村”驾驶舱,用5G、物联网实时监测2.4万亩耕地、1.1万人口和18家企业,让治理更精准。这一年,示范区集体经济总量突破1.5亿元,13个村全部实现“集体收入过百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9年增长62%。
铸魂育人:物质精神双丰收的民生答卷
行走在大户陈家村,物质富裕之外,更见精神丰盈。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农家书屋、大戏台,是村民的“精神乐园”;连续18年举办的“农民文化艺术节”上,村民自编自演120余个节目,形成“人人有才艺、户户有歌声”的热闹景象。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依托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村里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4万余人次,380名本村青年成长为致富带头人;200万元“乡村振兴人才基金”,吸引26名大学生、12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
生态宜居是这里的亮丽底色:硬化道路86公里,铺设污水管网38公里,改厕476户,村庄绿化率46%,垃圾分类覆盖率100%;每年举办的“葡萄文化节”、“苹果采摘节”,让生态资源变成富民资本。2023年,大户陈家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5年全国农民丰收节筹备期间,陈松海站在主会场工地前眼中闪光:“要让全国看到新时代农村的新面貌!”
再启新程:70岁老支书的下一个“五年计划”
四十一年来,陈松海收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等称号,连续当选第十三届、十四届山东省人大代表;大户陈家村也拿下“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18项省级以上荣誉。面对荣誉,他总说:“荣誉是新起点,让乡亲们过好日子,才是我一辈子的事。”
如今70岁的他,仍保持着雷打不动的作息:清晨六点半到办公室,先看土壤墒情、虫情预警;晚上十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案头摆着《大户新村共同富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我想干到80岁,把乡村振兴的画卷越画越美。”这朴素的誓言,是老支书对土地最深的告白。
四十一年如一日,陈松海用坚守与创新,在大户陈家村写就乡村振兴的生动教科书。从他身上,我们看见新时代农村带头人的担当,看见齐鲁样板的精神力量,更看见中国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本刊综合整理)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