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风吹遍希望的田野
时间:2025-10-28 10:00:3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牛震 字号:【

  乡风淳,乡村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文明建设,多次强调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文明乡风建设进展,并预告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情况。举办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实际行动。

  振兴之魂:文明乡风是道“必答题”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这个“魂”就深深植根于文明乡风之中。

  首先,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在内的全面振兴。乡风文明作为文化振兴的核心内容,与其他方面的振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没有文明的乡风,即便物质再丰裕、环境再优美,也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可持续的振兴。文明乡风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吸引人才回流,促进基层有效治理,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其次,这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期盼日益高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正是回应这种期盼,通过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同频共振。

  再次,这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战略抓手。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明和乡土记忆。同时,乡村也需要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摒弃陈规陋习,培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的新风尚,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美好家园。

  实践之路:多维发力构筑乡风文明新格局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农村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在思想引领方面,各地坚持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理论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生产生活,通过办实事、解难题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文明新风。

  在移风易俗方面,针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突出问题,各地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等多种手段,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普遍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制度,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注重方式方法,强调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不搞“一刀切”,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新风尚。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开展,惠民服务不断深化,如推广集体婚礼、结婚颁证仪式,推进殡葬改革等,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在文化繁荣方面,各地加大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好用好村史馆、文化礼堂等空间。同时,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乡村机制。近年来,“村BA”、“村晚”、“村超”、“村舞”等“村字号”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火爆“出圈”,其生命力就在于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这些活动由农民主导、全民参与,展现了新时代农民自信自强、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成为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重要阵地。

  在环境提升方面,各地着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环境与文明乡风相互映衬,形成良性循环。

  在工作机制方面,各地突出党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一些地方探索资源下沉、力量整合的有效路径,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关键之举:移风易俗增强群众获得感

  移风易俗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自2019年起,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此作出部署。农业农村部会同中央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在政策谋划方面,通过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针对高额彩礼、铺张浪费、薄养厚葬、农村赌博等突出问题出台专项文件,为基层实践提供了一套具体可行的政策工具。

  在专项治理层面,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全国性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县级负主责、镇村党组织抓落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惠民服务不断深化。常态化举办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鼓励各地开展结婚颁证、集体婚礼等特色仪式,推进殡葬改革,补齐民生服务短板。

  宣传引导同步推进。通过“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全国曲艺展演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农村新风尚、新气象,引导农民主动摒弃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使农村红白事更为文明俭朴,群众心理压力与经济负担显著减轻,观念逐步转变,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红利。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江文胜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指导各地深化工作,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在标准制定方面,推动各地依法修订村规民约,结合农民意愿,就彩礼数额、礼金上限、宴席类别与规模等提出倡导性标准,为农民操办红白事提供明确依据。

  优化惠民便民服务。鼓励地方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礼俗及“宴席菜单”,利用乡村现有公共设施,为群众提供便捷实惠的红白事服务。

  规范婚丧市场秩序。指导各地制定婚丧用品与服务指导价目,强化对宣扬铺张浪费等不良广告的监管,依法打击低俗表演等违法行为。

  发挥群众组织作用。支持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积极履职,推动群众实现自我管理与服务。加强村干部监督管理,促其在遵守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展示之窗: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呈现四大特点

  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落户陕西延安,意义非凡。这不仅是对革命老区的深厚关怀,更是对全国乡风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和未来方向的深度探讨。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表示,大会“既是对陕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陕西文化强省建设的鼓舞激励”。作为东道主,陕西将深入挖掘三秦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结合点,全面展示其在文明乡风建设方面的探索成果,同时抓住契机,学习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

  此次大会在内容和形式上颇具匠心,旨在办出“农”字味道、乡村气息。据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介绍,大会紧扣“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主题,具有四大特点:一是聚焦文明乡风,设置主分会场讨论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移风易俗等核心议题,并举办“村BA”、移风易俗文艺展演等乡土活动;二是突出群众主体,让农民群众、村支书、乡土文化能人“唱主角”;三是鲜明问题导向,直面高额彩礼等难题,共同探寻“破题”之道;四是倡导节俭务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求成果可转化、能落地。

  在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方面,大会设置了专门的分会场。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江文胜阐述了其深层考虑:农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蕴含着农耕智慧、淳朴民风等多重价值。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通过摸清底数、保护传承、转化应用“三方面持续发力”,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25项全球领先。未来,将协同各方推进乡村各类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

  未来之力:迈向更高质量的乡风文明

  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的召开,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展示,更是对未来任务的谋划部署。面向未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仍需精准施策、持续用力。

  坚持价值引领,在“凝心铸魂”上再深化。始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创新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使其更好地融入村规民约、文化生活、家风家教之中,内化为农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聚焦突出问题,在“移风易俗”上求实效。移风易俗是场持久战。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细化倡导性标准,为群众提供清晰指引;强化惠民服务,为群众践行新风创造便利条件;规范市场管理,遏制不良风气滋生蔓延;充分发挥群众组织作用,激发内生动力。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情理法相结合。

  激发主体活力,在“群众参与”上出新招。农民群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如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更多像“村字号”活动这样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项目。善于发现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乡风文明。完善激励机制,让积极参与文明建设的群众有荣誉、得实惠,真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促进文化赋能,在“传承创新”上做文章。深入挖掘、保护、利用好农村优秀文化遗产,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传统美德、优良民俗与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生命力。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创作更多反映乡村新风貌、农民新生活的优秀作品。持续建强乡村文化阵地,丰富文化供给,满足农民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强化统筹协调,在“融合发展”上探新路。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层社会治理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文明乡风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要素资源的“软实力”,成为促进邻里和睦、维护社会稳定的“润滑剂”,成为提升乡村品质、彰显乡村魅力的“金名片”。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强”、“美”、“富”,都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滋养和支撑。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革命圣地延安举办,可谓寓意深远。这象征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乡风文明建设将承继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强大精神动能,最终让清风正气充盈千家万户,让文明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绚丽绽放。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