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通过五年实践,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行机制,为补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短板、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发展绿色种养循环的现实意义
发展绿色种养循环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措施。据统计,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年产生量为38.3亿吨,其中新鲜粪便6.4亿吨,尿液5.7亿吨,污水26.3亿吨。由于种养主体空间分离,规模化养殖场周边缺乏充足的土地消纳利用粪污,加之粪污周年产生与种植业养分季节性需求不匹配等因素影响,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畜禽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化学需氧量占农业源的93.8%,氨氮、总氮、总磷占44.9%,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当前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是畜禽粪污最广泛最有效的资源化利用方式,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加快粪肥还田,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把“废物”变成土地的养分,成为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措施。
发展绿色种养循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我国农田复种指数高,用地强度大,有机肥施用量普遍不足,耕地面临有机质长期持续消耗而未能得到及时补充的现实困境。研究表明,在我国农田现有地力水平下,每公顷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1吨,作物产量可提高2.7~7.3公斤,稳产性可提高3%~5%。增施以粪肥为主的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长期定位试验证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红壤总有机质含量比不施肥提高了66.6%~81.3%。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增施粪肥培肥耕地地力,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
发展绿色种养循环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农村的两大支柱产业,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养殖业而言,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减轻环保压力,能有效解决养殖场(户)后顾之忧,提高养殖效益,推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种植业而言,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可以把海量的畜禽粪污转化为安全稳定的有机养分,转化为耕地质量提升急需的有机质含量,平衡作物营养需求,提高农产品品质,让“果有果味、菜有菜香”,增加农产品竞争力。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打通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的卡点堵点,建立稳定长效的运行机制,变“粪污”为“粪肥”,推动养殖业和种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
绿色种养循环取得阶段性成效
培育了一批社会化服务主体,打通了粪肥还田“没人干”的堵点。粪肥养分含量较低,与化肥相比,替代等量养分所需用量大,人工等投入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用工难的问题愈发凸显。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奖补,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污收集、处理和粪肥施用服务,培优扶强一批专业化服务主体,建立粪肥还田服务市场,破解了粪肥还田“没人干”的现实困境。通过试点培训,提供粪肥还田的服务主体已超过5200家,相关从业人员近3万人。服务主体的技术装备不断改善,配备粪污运输车1万余辆,堆沤处理设备近1.5万台(套),施用机械设备超过1万台(辆)。湖北省潜江市某服务组织投入180万元购买沼液运输车辆13台,有效提升了畜禽粪污运输效率。主体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累计对接养殖场户8.4万个、种植主体80.8万个,平均服务半径达20公里。
长效运行机制初步构建,破解了粪肥还田“不愿干”的难题。在当前种养长期分离的情况下,养殖场和种植户的对接关系松散,畜禽粪污去向不稳定。此外,受畜禽粪污水分含量、运输距离等因素影响,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成本差异大,养殖场户、种植主体与服务主体之间收付费较为随意,缺乏稳定可靠的长效运行机制。通过试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政府主导,组织协调养殖场户、服务主体和种植主体三方签订合同,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建立了稳定的种养对接关系。河北省泊头市组织服务主体对接县域内畜禽养殖场57个,服务种植户199个,累计粪肥还田10.3万亩。湖南省醴陵市服务主体与养殖场签订粪污处理协议,收取20元/吨粪污处理费,与果树种植户签订粪肥还田合同,收取300元/吨的服务费提供全过程还田服务,由政府补贴180元/吨,除去成本,每吨粪肥净收入20元,实现了粪肥还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根据主体优势和服务特点,探索出有机肥企业订单包片服务、能源环保企业粪污集中处理沼液还田服务、种植合作社自产自施联农带农还田服务、农机/农事合作社联合体服务、村集体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统一配施服务、粪肥还田保险托底保障服务等6大类运行机制。
施用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补齐了粪肥还田“不会干”的短板。随着养殖方式的改变,畜禽粪污中养分、水分及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农村部启动粪肥品质调查,采集检测粪肥样品近2000多个,逐步摸清了粪肥品质变化趋势。针对传统粪肥施用以人工撒施为主、用量不准确等问题,组织粪肥还田试验与监测网络建设,开展粪肥还田试验3500多项次,布设粪肥还田效果监测点1.8万个。探索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粪肥最佳施用比例,跟踪评价粪肥还田效果,进一步完善粪肥科学施用关键技术指标,促进粪肥施用向定量化、轻简化发展。充分发挥农机农艺融合优势,集成推广“粪肥+机械深施”“粪肥+水肥一体化”等一批好用实用的技术模式。河北、黑龙江等省引进大型施肥机械,集成“液体粪肥+注入式还田”模式,实现深施覆土,避免了臭气挥发和养分损失。在全国建立粪肥还田示范区9400多万亩次,展示粪肥还田促进作物生长、带动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提高农户施用粪肥的积极性。在关键农时季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5800多期次,组织田间观摩530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500多万份,培训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民近50万人次,普及粪肥科学施用知识,转变农民观念。
深入推进绿色种养循环的几点建议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地方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协调多部门资源,为粪污收集、堆沤用地、运输、税收减免等提供便利和实惠,协助解决实际困难,吸引更多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积极参与粪肥还田工作。鼓励社会化服务主体创新组织方式和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场地、设备、人员、技术、资源整合等优势,组建服务综合体、联合体,建立“村集体+服务组织+小农户”“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模式,开展全程式、保姆式、订单式服务。探索激励机制,建立服务主体白名单,加强对优秀服务主体的政策倾斜,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进一步创新机制和政策工具。紧盯当前养殖主体粪污处理成本高、有机农产品溢价难等产业痛点,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粪污处理技术,控制运行成本,创新商业模式,进一步挖掘粪肥还田服务市场潜力。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探索合理收益分配制度,督促养殖端主动付费处理粪污,引导种植端主动付费施用粪肥,增强养殖、种植和社会化服务主体三方黏性,提高各参与方责任,增强内生动力。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撬动保险、金融等社会资本投入,为各类服务主体和粪肥还田市场发展壮大提供稳定支撑。
多措并举提高综合效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拓宽服务主体营收途径,努力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促进粪肥还田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在养殖端,推广应用节水饲养、干清粪等工艺,实行差异化粪污处理收费定价,减轻养殖场粪污处理压力,实现节本增效。在种植端,打造“粪肥+绿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发展订单农业,扩大利润空间;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推进农文旅结合,促进三产融合,不断放大种植效益。在服务主体端,配齐粪肥还田设施装备,优化发酵工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粪污处理为核心,积极发展商品有机肥生产、沼气工程等,进一步拓宽营收途径;鼓励粪肥施用与翻耕、打药等其他农事服务一体化实施,降低还田成本,提高服务效益。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