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良集成”提升江淮粮仓成色——安徽省蚌埠市秋粮生产观察
时间:2025-10-28 10:09:1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牛震 汪洋 字号:【

  金秋十月,淮河两岸稻浪翻涌,铺展成一望无际的金色画卷;皖北大地玉米缀金,挺拔秸秆上的果穗饱满得压弯了腰。

  作为安徽农业大市、江淮粮仓的重要支撑,蚌埠市始终将重农抓粮置于“三农”工作核心。今年,蚌埠秋粮生产虽遭遇6月播期干旱挑战,但7月下旬至8月的充沛雨量与适宜温光,为水稻、玉米、大豆生长“雪中送炭”。截至10月18日,蚌埠秋粮总面积403万亩已收获221.68万亩,其中已收玉米168.44万亩、大豆32.58万亩、水稻已收约15.2万亩。近期,玉米和大豆已进入大面积收获期,糯稻收获将于11月下旬完成。据国家统计局蚌埠调查队预计,若后期无极端天气,秋粮将迎丰产,为全年粮食安全再添底气。

  近日,记者深入怀远县、固镇县等蚌埠市粮食主产区,从建良田、选良种、强良机、推良技四个维度,探寻蚌埠秋粮稳产的密码。

  守好“耕基”提地力,高标准农田撑起“底气”

  “你看这2000多亩糯稻田,穗子沉甸甸、籽粒饱满,多亏了高标准农田的‘旱能灌、涝能排’,今年亩产能稳在1500斤!”在怀远县白莲坡镇新庄村水稻科学施肥增效示范片,合顺家庭农场负责人朱明宇弯腰拨开密实的稻穗,指腹轻轻搓开金黄的谷粒。

  据介绍,这个示范片主推“机插秧+有机替代+配方肥”技术,田埂边的灌溉渠水流潺潺,田间道路平整如砥,远处的提灌站静静伫立,随时准备投入抗旱排涝——这正是蚌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最大糯米生产交易集散地,怀远县对“藏粮于地”有着深刻实践。该县建立“动土必报”监管机制,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将违法用地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确保全县34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标准,怀远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5.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9%;2025年更成功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获3.2亿元资金支持11.3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前这块地完全‘望天收’,遇旱就减产,现在滴灌带铺到田间,施肥精准到每一株稻,种地再也不用‘赌天气’了。”朱明宇的感慨,道出了千万农户对良田的深切期盼。

  放眼全市,蚌埠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样成果丰硕。今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8.085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3.7万亩任务;累计建成面积达440.3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90.4%,市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已连续3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更令人期待的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怀洪新河灌区工程正在全力推进,项目覆盖怀远、五河、固镇、淮上四县区,设计灌溉面积343万亩,建成后将彻底改善蚌埠粮食主产区灌溉条件,为粮食生产再添“水保障”。

  在固镇县濠城镇,农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学飞也尝到了良田的甜头:“今年抗旱期间,全县1.44万眼机井发挥了大作用,我们合作社的1万多亩玉米、水稻,靠着机井灌溉基本上没受旱情影响。”

  从“零散地块”到“连片良田”,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蚌埠以坚实的良田建设夯实秋粮丰收的“耕基”。

  产学研联动育“金种”,“好种子”结出“好收成”

  “今年气候极端,但我种的2200多亩玉米没倒伏、没病害,亩产差不了!”在怀远县徐圩乡徐圩村,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尚跃站在齐人高的玉米地边,信手掰下一个果穗自信展示——籽粒排列紧密如梳齿,金黄饱满,看不到一点儿虫蛀痕迹。

  尚跃坦言,丰收的关键在于“选对种子”:“我们和中国农科院、安徽农科院合作,选育的品种特别适配蚌埠的土壤和气候,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

  盛世兴农合作社是蚌埠“育良种、推良种”的典型代表。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不仅改良土壤,更针对性选育小麦、水稻、玉米优质品种。

  走进合作社的农机物联网调度中心,屏幕上实时显示着150余台套农机的作业轨迹——这些农机均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能精准播种、施肥,让良种的增产潜力充分释放。

  “我们还建起了1万吨容量的标准化粮库,引进了日处理650吨湿粮的烘干机,良种种出来,还要能存好、卖好。”尚跃说,合作社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将每斤订单粮0.02元的服务费交给村集体,2019年至今已为8个村创收近200万元,实现“良种增收、集体受益”。

  蚌埠的良种推广不止于单个合作社。2025年,全市通过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4个、初审3个,展示品种223个(面积310亩),示范品种32个(面积1415亩),举办14次观摩活动,推介4个优质品种;组建种粮大户联盟,将口碑好、效果佳的良种、农药、肥料平价推给种植主体,推动全市良种覆盖率突破98%,秋粮作物良种覆盖率更高达99%以上。

  在固镇县,农大778D抗虫版成为今年玉米种植的“香饽饽”。“这个品种抗虫性特别好,今年玉米螟、棉铃虫少,果穗没受一点危害,长势比往年还好。”王学飞说,在合作社流转的1万多亩土地中,近80%种了这个品种,“选对种,等于丰收赢了一半”。

  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试验田”,蚌埠正以产学研联动打通良种“育、繁、推”全链条,让“好种子”结出“好收成”。

  机械强农提效率,“智慧农机”跑赢秋收季

  “以前收玉米,5个人忙一天收不了十几亩地;现在用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几十亩甚至上百亩,还能直接脱粒装袋!”在怀远县淝河镇,农机手李师傅驾驶着黄色联合收割机在玉米地里穿梭。机器轰鸣声中,一排排玉米秆应声倒下。收割机驶过之处,秸秆被粉碎还田,金黄的玉米粒顺着传送带流入运输车。

  这一幕,是蚌埠“机械强农”的写照。作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怀远县的农机实力堪称“皖北标杆”: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9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6%,跨区机收、谷物烘干、秸秆打捆离田能力均居安徽省前列。目前,该县已建成17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个省级区域社会化服务中心、18个粮食烘干中心,每年培训500名以上农机“土专家”,多次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

  “我们的烘干机24小时运转,湿粮收下来直接烘干,再也不怕连阴雨发霉。”蚌埠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赵敏说,今年秋粮收获期虽受阴雨影响略有推迟,但充足的烘干设备能确保“颗粒归仓”。

  蚌埠全市的农机配置同样“硬核”:农机总动力628.75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90.67%,拥有近20家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年产值超6亿元,孵化机销售量占全国90%以上,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针对今年秋粮收获,全市统筹调度各类农机具20多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1.6万台(含3800台跨区作业机)、烘干机0.18万台,建立46支农机抗灾应急队、23支维修服务队,日收割能力达120万亩,足以应对集中收获需求。

  在固镇县农丰合作社,“智慧农机”的应用更显亮眼:158台套农机中,58台大型拖拉机、56台联合收割机均配备北斗导航,5台植保无人机可实现精准喷药;秸秆加工设备能将秸秆转化为饲料,年作业面积超10万亩,服务农户1.2万余户。

  “从耕种到收割,再到秸秆处理,全程机械化不仅省人力,还能提高效率、减少损失。”理事长王学飞算了一笔账,机械化种植比人工种植每亩节省成本80元,增产100斤以上,“农机是秋粮生产的‘主力军’,没它们可不行”。

  科技赋能减损增产,“一喷多促”筑牢粮安防线

  今年,蚌埠市以“科技赋能”推动秋粮单产提升。全市实施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建设省市县三级共建指挥田、精耕细作示范点,推广深松深翻、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在怀远县,双桥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亩产达810.2公斤,淝河传永家庭农场夏玉米亩产985.9公斤,创全省夏玉米最高产纪录;全县实施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3万亩大豆单产提升项目,通过“滴灌水肥精准施用+密植调控”模式,带动作物均衡增产。

  “我们还整合资金支持病虫害统防统治,今年秋粮病虫害发生面积30.4万亩次,比往年减少20%,并且全部达标防治。”怀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贾军介绍。今年,怀远县秋粮播种面积171万亩,包括83万亩水稻和73万亩玉米。因为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被纳入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的10万亩玉米长势良好,基本没有受到旱灾影响。

  为了保障秋粮颗粒归仓,固镇县在“防灾减灾”上做足文章。面对6月干旱,全县投入1.33万台(套)抗旱设备,浇灌面积124.02万亩次,确保秋粮“旱涝保收”;8月中旬起,推进“一喷多促”技术,通过喷施叶面肥、杀虫杀菌剂,促进作物灌浆成熟,减少灾害损失。“我们整合1221万元资金,用于抗旱、病虫害防控和‘一喷多促’,确保技术落实到每一块田。”固镇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崔普思介绍,今年固镇秋粮总播种面积125万亩左右(玉米110万亩、其他作物15万亩),得益于良技支撑,目前作物长势普遍好于往年。

  在秋粮生产过程中,蚌埠市注重农田设施的“预防性维护”。全市相继排查整改疏浚沟渠9700余米,补种林网树木1600余棵,拆除重建不合格道路960多米、桥涵29座,为秋粮生产扫清“设施障碍”。

  “从‘灾后补救’到‘灾前预防’,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策’,良技正成为保障蚌埠秋粮丰收的‘护航伞’。”蚌埠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赵天聪说。

  从怀远的高标准农田到固镇的智慧农机,从盛世兴农的良种选育到全市农技人员的“田间服务”,蚌埠秋粮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闪耀着“良田、良种、良机、良技”集成的光芒。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