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天时不利,河南省新乡市却凭借科技之力,将丰收的期盼化为扎实的行动:在作物生长期,依托智能灌溉与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在田间地头夯实稳产根基;面对收获期的连绵阴雨,则通过灵活调度履带式收割机,并组织烘干收储线全力运转,共同为“中原粮仓”的丰盈稳固筑起了坚实防线。
科技“硬核”稳增产
为应对连绵阴雨,国庆节前,获嘉县弘昌家庭农场负责人徐方海未雨绸缪,提前请人扎制了数十米长的笼架,为即将到来的玉米抢收做好存放准备。与此同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正组织相关专家在徐方海的玉米地中对他们实施的智慧施肥新技术集成示范田进行测产。
跟随专家的脚步,记者看到一排排挺拔的玉米秆整齐矗立,饱满的玉米穗泛着金灿灿的光泽,格外耀眼。这片长势喜人的320亩玉米高产样板田,是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获嘉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共同指导下开展的良种、良田、良法、良机“四良”集成运用的试验田。
“这片示范区实施了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种肥同播、玉米密植、适时化控、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等技术。施肥用的是稳定性尿素、腐植酸尿素和多种配方肥等不同组合。目的就是要找到更适合当地的高产高效种植方式,解决种植品种、施肥方式、施肥量配合度不高等问题,实现氮肥减量增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产能,确保粮食单产提升。”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黄绍敏研究员介绍。
测产过程中,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王庆安随手掰下玉米棒向记者介绍:“现在这块地的玉米苞叶包裹得严实,雨水进不去,就可以减少穗腐病的发生概率。这块地里铺设了滴灌带,能全程满足玉米的水肥需求。而传统灌溉方式若在关键时期水肥不能跟上,则容易导致籽粒灌浆不饱满。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有力的支撑。”
专家组从示范区随机抽取3点进行田间测产,测产结果显示,示范区玉米平均密度6150穗,亩产量为784.1公斤。比周边农户常规管理的每亩667.3公斤提高了116.8公斤,增产幅度为17.5%。面对这一结果,徐方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个产量和我预期的差不多!自从有了专家全程指导,我们种地就有底气了!”
从这片300余亩的试验田出发,科技的力量正延伸至新乡的广阔田野,为农业生产增添坚实底气。
秋粮总产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播种面积的稳定与种植密度的合理增加。“今年新乡市秋粮播种面积稳定在503万亩,并实现稳中有升。其中,玉米种植密度提升显著,全市平均密度达到每亩4700株,较往年增加150株以上。”新乡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徐祎生介绍。
夯实“耕”基才能筑好丰收底色。2025年新乡市新建高标准农田36.9万亩,占新乡市耕地总面积比例达到83.6%。在建好“水、电、林、路”的同时,推动智慧农业和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分类施策提升地力,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综合地力水平普遍达到4级以上。此外,新乡还在全市布局建设苗情监测点126个、墒情监测点120个、病虫情监测点178个,定点跟踪作物长势,及时开展生产研判,精准指导大田生产。
在筑牢农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新乡进一步聚焦单产提升,积极推进高产示范片建设。依托绿色高产高效、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等项目,新乡市建成172万亩玉米、3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区。通过建立领导责任田、专家团队包片,指导1789家新型经营主体率先落实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全市秋作物滴灌及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120万亩,占秋粮面积的23.8%。
在筑牢“硬件”基础的同时,新乡市更在“软件”服务上精准发力。秋粮生长后期,新乡市农业农村局多次开展关键技术措施培训,安排部署后期田间管理、“一喷多促”等工作。同时,组织市级9个粮食生产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开展全覆盖式的田间调查。
新乡市从播种伊始便深植的“科技基因”——通过“良种、良田、良法、良机”的高度集成,为秋粮稳产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及时抢收保归仓
自9月底以来,一场关于玉米、水稻、大豆等秋粮抢收的攻坚战正与时间“赛跑”,与天气“较量”。
“这一亩多地的玉米是早上抢收的。”获嘉县照镜村的村民老布站在玉米地旁,指着路上摊开的玉米向记者介绍。而不远处的种粮大户李长俊正低头检修小麦播种机,为接下来的秋种做准备。“今年我流转了610亩地,这么多玉米抢收回来,当务之急是及时烘干。我已经联系好了,烘干费用是一斤六分钱,我觉得还行。”李长俊表示。
照镜村村民的迫切需求,也正是新乡地区广大农民共同的关切。
在卫辉市泥泞的田间,履带式收割机成为抢收主力。“你看这地块墒情重,轮式收割机容易陷进去,履带式收割机就灵活多了。”河南卫辉市农技推广服务站站长刘广亮介绍。
在位于七里营镇的永昌家庭农场,烘干机器忙碌轰鸣着。“今年4月我们农场刚建好两个烘干塔,日烘干能力达300吨,我种的3000亩玉米全靠它们了。经过高效烘干及温控流程,确保了玉米能迅速达到理想储存条件。”马文昌告诉记者,自9月27号开机以来,烘干塔已连续半个多月满负荷运转,昼夜不休。
据了解,新乡县全县共26台烘干设备,日烘干玉米能力达3200吨,解决了种粮农户“看天晒粮”难题。
这场秋粮抢收战,考验的不仅是农业基础设施和机械力量,更是科技服务和应急管理的综合能力。
在原阳县黄河岸边的一处粮仓,一架无人机刚刚完成它的玉米抢收任务:从启动、定位,到精准抓取玉米,再运回仓库,全程不到15分钟,飞行距离达一公里。有了无人机的参与,极大地节省了人力与运输成本。
据悉,为应对今年持续的阴雨天气对秋收带来的挑战,原阳县已投入1400多架无人机用于抢收作业。这些无人机能够在泥泞田间穿梭自如,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搬运工”。
同时,市农业农村局紧盯关键农时,强化与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协同,加强信息共享与研判。及时调度苗情、墒情、雨情、旱情,准确研判生产形势,并发布预警信息,以指导农民科学开展防汛抗旱。6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并设立24小时农机服务值班电话,及时协调解决抢收中的问题。
据了解,截至10月12日16时,新乡市秋粮已收362.4万亩,占种植面积503万亩的72%。其中玉米已收356.5万亩,占种植面积462.9万亩的77%。
秋收工作进入尾声,秋种便紧随其后。小麦播种虽较往年有所推迟,但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判断,晚播对产量的影响实则有限。该判断源于2021年的实践:当年的晚播小麦由于冬季气温偏高、土壤底墒充足,加之田间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最终产量并未受到明显影响。因此,只要继续精准施策、科学管理,今年即便晚播,小麦生产依然有望获得好收成。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