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的万亩稻田里,割晒机轰鸣作响,一排排水稻被整齐割倒,均匀铺放在稻茬上,形成一条条金色的“稻毯”。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坚持推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推广良种、应用良法、打造智慧农业等多项举措,深入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打造黑土地上的“智慧粮仓”,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建良田护黑土 夯实生产根基
依托增发国债高标项目,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位一体”统筹规划,组织20余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结合卫星遥感逐地块勘察,为每个地块制定标准化格田改造方案,建设“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农业生产目标。
截至目前,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已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00.8万亩,覆盖率达79.8%;其中标准化格田改造面积为36.1万亩,占水田面积比例35.6%;通过标准化格田改造,增加插播面积1万亩以上,每亩平均增产20公斤、节水60立方米以上,综合亩增效达到150元以上,增加粮食总产达1200万斤以上。
“这几年明显觉得地有劲了,地越种越肥,粮食越打越多,连续多年水稻单产超过了1400斤”。七星农场种植户张景会见证了黑土地保护技术带来的变化。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创新“一室、百点、分级”的黑土耕地保护模式,利用北大荒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实验室,对252个监测点进行数据分析。农场将土地划分为3个等级,根据等级精准制定3套黑土耕地保护措施,使黑土地保护更加科学、高效。通过实施全面积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措施,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高0.02个百分点,耕地质量提高0.1个等级,地力稳步提升为粮食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选良种用良法 促进单产提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大面积提升粮油作物单产,良种是基础。在筛选环节,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以“品种宜稳定、技术常更新”为原则,建立了三大作物主栽品种目录清单制度,选择第二积温带水稻、玉米、大豆各20个品种进行布点试验,通过科学筛选、动态管理,打造出一份“优中选优”的品种指南,为良种良法配套、种子统供打好基础。在攻关环节,农场坚持开展新品种筛选工作,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工作站合作3年研发的优质高产品系G3,亩产量700公斤,已经进入申报评审阶段。在种植环节,2025农场精选龙垦2021等优质水稻品种,该品种兼具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势,达国家优质稻谷二级标准,市场认可度高,已在全场推广种植超10万亩。
同时,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水稻主要种植龙粳31、龙粳57、龙垦2021、绥粳18等品种,玉米主要种植利合328、迪卡556、松玉438等品种,大豆主要种植东生10、绥农52等高油高蛋白品种,2025年优良品种覆盖率100%,为全年各作物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粮食单产提升不是“堆肥料、加种子”,而是要让良种、良法形成合力。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坚持水稻以精确定量、促控结合为原则,以群体质量为目标,精确定量为措施,促控结合为手段。
在构建合理群体质量方面,着重抓好控蘖措施,采取“两晾一烤加一晒”的水层管理措施,在关键时期喷施二甲四氯等化控药物,提升土壤通气性,抑制无效分蘖,保证合理的群体结构。
在精确定量方面,打好精准培育壮秧、精准秧田管理、精准耕作、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植保的组合拳,保障全生育期按年初设计的产量模型进行生产。尤其是今年与院所合作,创新应用的水稻超深耕深松技术、水稻旱地交叉分层深施肥技术、印刷精量播种技术,为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新动能。
在促控结合方面,制定单产提升相应调控措施,形成技术指导手册,明确各阶段生育指标和生产措施,避免种植户只促不控,破坏群体结构,造成田间结构失调,影响最终产量。经田间调查,采取单产提升措施地号的植株比常规生产地号植株茎杆强度更高,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更多,单穴群体结构更加合理。尤其是采取旱作深施肥格田,比常规侧深施肥格田的植株根系更加发达,叶片更挺,群体表现更好。
在粮食单产提升上,七星农场种植户秦玉秋是受益者,经专家组测产,2023年秦玉秋水稻最高亩产达836.3公斤;2024年水稻亩产达820.1公斤;2025年收获时,秦玉秋站在自家350亩稻田旁,满脸喜悦,今年他家水稻亩产预计突破900公斤以上。
打造智慧农业 引领生产变革
“未来,农业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数据吃饭。”七星农场智慧农业项目负责人孟庆山说。如今,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已建成“核心区试验、示范区展示、辐射区推广”的三级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环节智能化作业。
在七星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万亩智慧农场,各种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农场建立起覆盖水稻全生育期的数字化模型,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墒情、农作物长势等数据,精准预测作物需肥量和灌溉时间,指导种植户按需施策。
今年春耕期间,农场应用该模型后,水稻育秧阶段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0%,化肥施用量减少了3%,苗期长势均匀度较往年提升显著。夏管期间,农场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智能叶龄诊断设备等先进智能农业装备,更加精准地对农业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七星农场科技工作者满金智介绍:“分布在田间的智能灌溉系统不仅能根据天气情况自动调整灌溉计划,还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通过这种精准灌溉方式,平均每亩增产50斤以上”。
秋收期间,无人驾驶收割机在万亩大地已成为主角。“相较于传统的机械化收割,无人驾驶收获机最大的优势是精准化作业,能够实时显示收获面积、水分、产量等测产信息,同时,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可让水稻收获速度提升3~4倍。”孟庆山说。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今年,七星农场秋收生产的科技底色愈发亮眼,辅助驾驶农机投入秋粮收获一线,无人驾驶收割机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秋收效率。目前,七星农场万亩智慧农场共应用80余台套智能农机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智能化试验示范,实现水稻全程智能化作业面积7.6万亩,推广应用卫星导航辅助直行作业面积100多万亩,卫星平地作业面积30多万亩,智能化应用水平达90%以上。智慧农业对生产全过程的精准调控、精准作业和精准管理,成为七星农场粮食丰产丰收的底气和“密钥”。

(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供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