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看云识天”到“数字种田”:卫星数据重塑农业生产
在河南省滑县的智慧农田示范区,当地种粮大户轻点手机,卫星遥感图便将田块边界、墒情分布与作物长势清晰展现。曾经需徒步两小时巡查的耕地,如今片刻间便能掌握全貌。这得益于中国风云气象卫星构建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风云四号系列卫星凭借高精度大气探测设备,每15分钟就能获取一次云系发展数据。卫星遥感技术与土壤水分自动站数据深度融合,精准分析不同深度土壤墒情,为农户播种提供科学建议。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球首颗晨昏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G星与风云四号B星形成高低轨协同观测网络,实现全球大气到区域云系的无缝监测。这套技术组合,助力安徽皖南茶农精准把握采茶时机,也为新疆棉田灌溉决策提供依据,推动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 迈向“知天而作”。
灾害预警的“卫星速度”:快速响应筑牢农村安全防线
2023年7月,河北涿州遭遇特大暴雨。当普通气象站数据出现延迟,风云四号B星立即启动快扫观测模式,以每分钟1次的频率捕捉云系发展动态,并结合地面物联网设备构建灾害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气象部门据此及时发布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为涿州及周边农村地区大规模群众转移避险争取了宝贵时间。这套立体监测体系有三大创新:双星组网,可实现从全球到区域重点目标的连续立体观测和对大气参数进行三维探测;智能算法,实时融合分析海量卫星和地面观测数据,大幅缩短关键气象要素提取及预报产品生成时间,实现近实时监测预警;五维预警,依托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整合实时雨量、河流水位等多维度信息,构建精细化灾害风险动态评估模型。
生态监测的“智慧之眼”:打牢乡村振兴生态底色
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卫星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的植被分布情况。结合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数据与地面物联网设备,可为构建生态资产数字化评估体系提供数据支撑,让“绿水青山”的价值更加具象可感。卫星生态监测的三大应用方向,正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碳汇核算,依托综合卫星观测数据,助力先进算法反演计算森林、农田的碳吸收量,为生态补偿提供科学依据;污染溯源,利用风云等卫星的大气成分监测仪,精准捕捉PM2.5等污染物的跨区域输送趋势,助力精准治污;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低空无人机与地面布设的热红外成像技术,可捕捉夜间动物活动热迹,这一技术已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应用,用于识别珍稀动物活动区域,为保护工作提供指引。在江西婺源,当地借助综合卫星监测数调整油菜种植结构,既保留了“春季花海”景观,又提升了土壤保水能力,实现了旅游收入与生态效益双向共赢。
科技普惠的“最后一公里”:让卫星数据飞入寻常农家
“以前看不懂气象图,现在APP用苗语音包,我们老年人都能听懂。”在贵州铜仁的田间学校,正在学习使用“农气通”APP的老农们感慨道。这个接入气象服务数据的平台,能将专业气象信息转化为“是否该浇水”、“何时可施肥”等直观建议。这种转化背后有多项创新机制:数据智能处理上,通过云端数据中心的智能算法,将海量的原始数据加工成轻量、易理解的农事指导信息;语言适配方面,开发多种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包,贴近基层群众;场景封装上,针对不同作物、灾种开发专项服务模块,精准匹配农户需求。当数字技术跨越“数字鸿沟”,科技真正成了农民手中好用、管用的“新农具”。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气象卫星地面站)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