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来看,调控效果应该还没完全显现,但对后续市场,我们仍有信心。”9月28日,站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红盛养猪厂的育肥圈舍前,负责人孙红建望着正在进食的生猪,语气里藏着对市场的关切。他向记者算了笔账:“上半年出栏价8块钱一斤,现在降到7块5,虽说没亏,但利润确实薄了不少。”作为与温氏合作的“合同猪”养殖户,他的感受是当前生猪市场的一个缩影——据农业农村部监测,9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3.85元/公斤,较前一周下跌1.8%;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较去年同期暴跌30.8%。
在我国,猪肉从来不只是简单的农产品,它是民生温度的计温器,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缩影。一段时间以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徘徊在低位,部分区域已逼近成本线。面对新一轮“猪周期”的下行压力,一场由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生猪产能深度调控正在全面铺开。
当前,生猪价格为何出现阶段性承压?养殖企业与生猪大县如何落实产能调控?这次产能调控又将把中国生猪产业引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安徽省蚌埠市的养殖场、企业与主管部门,探寻猪价承压期的产业应对之道。
价跌之因:短期供需失衡与周期传导的叠加效应
“今年夏天跟去年不能比。以前,七八月份每天都能卖出200斤猪肉,今年也就150斤左右。即使降价促销,也没起到太大作用。”蚌埠市农贸市场猪肉摊主张师傅坦言。
“6月至8月本是猪肉消费淡季,今年又撞上去年产能扩张的‘后遗症’,供需矛盾自然凸显。”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的判断,在蚌埠市场得到了印证。
从供给端看,2024年头部企业的产能扩张,直接转化为2025年的出栏压力。公开数据显示,8月份18家上市猪企出栏量同比增长29.11%。即便6月全国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环比下降0.8%、8月能繁母猪存栏出现拐点,但生猪生长周期决定了“当前存栏的中小猪仍在持续育肥”,短期供应难以快速收缩。以蚌埠市为例,上半年生猪出栏103.14万头,同比增长1.05%,规模场的持续出栏让区域市场供给始终处于高位。
消费端的“淡季效应”进一步放大了价格压力。夏季居民饮食偏清淡,猪肉消费需求本就偏弱,叠加今年整体消费复苏节奏平缓,市场缺乏拉动价格的核心动力。
更关键的是,周期传导的滞后性加剧了短期失衡。朱增勇解释,2025年2—7月全国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9.3%,按6个月育肥周期计算,直至明年1月,生猪出栏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当前的供应压力,是前期产能投放的集中体现,调控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市场的阵痛期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应对之策:企业主动调整与县域精准施策的双向发力
调控的“牛鼻子”依然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全国计划2026年1月底前调减100万头,降至约3950万头的目标,从源头上为市场“减负”。在蚌埠市,从企业到县域层面,一套多层次、差异化的精准调控体系正在发挥关键作用,力求在“稳供应”与“保盈利”间找到平衡。
调控并非“一刀切”的减产,而是引导产业向“提质增效”迈进。在蚌埠市固镇县,作为牧原股份在蚌埠的重要基地——固镇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成为主动调整的典范。“今年4月到8月,我们把生猪出栏体重从128公斤降到119公斤,育肥期从4个月缩短至3个月。”公司负责人徐畅算了一笔账:出栏体重下调减少了饲料消耗,周期缩短加快了资金周转,两项调整叠加,每头生猪成本平均降低约80元。“即便猪价低迷,我们上半年仍实现1246.48万元利润,同比增幅71.7%”。
企业的“主动调控”不止于短期调整。固镇牧原公司还同步优化能繁母猪结构,淘汰低产母猪,将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稳定在二十五六头以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调控不是‘一刀切’减产能,而是通过提升效率,让每一头猪都能创造合理价值。”徐畅介绍,企业正按照农业农村部“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的整体目标,逐步优化种群规模,避免盲目扩张。
在蚌埠,生猪中小养殖(场)户则依托“合作模式”抵御风险。孙红建的红盛养猪厂与温氏合作多年,由温氏提供猪仔、饲料和技术,他负责育肥,“虽然出栏价降了,但‘合同猪’有保底收益,加上温氏的饲料成本控制,我们还能保持盈利”。这种“企业+养殖户”的模式,既让中小养殖户规避了市场波动风险,也帮助龙头企业稳定了出栏节奏,形成了调控合力。
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固镇县和怀远县的县域举措,是当地落实产能调控政策的重要支撑。
固镇县连续15年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目前拥有497户生猪养殖户,其中规模场125个,常年存栏33万头。“我们确立了9家国家级、5家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对所有规模场实施‘逐月监测’,重点跟踪能繁母猪存栏和出栏节奏。”固镇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崔普思介绍,通过动态监测,全县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2.9万头,既守住了“不低于合理区间”的底线,也避免了产能过剩。
怀远县则依托产业基础,平衡“规模”与“调控”。作为蚌埠能繁母猪存栏量第一大县,怀远县现有5个万头规模能繁母猪基地、60户存栏3000头以上育肥场,2024年生猪饲养量居全省前六。“我们按照《安徽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指导138户备案规模场逐一制定产能目标,既不搞‘一刀切’压减,也不允许无序扩张。”怀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贾军介绍,目前全县能繁母猪存栏控制在7.5万头以内,确保远期供给与需求匹配。
针对生猪产能调控,蚌埠市层面构建了“逆周期调控”体系:确立77家市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对357家规模场实现监测全覆盖,同时通过信贷支持、技术指导,帮助养殖场优化生产。“调控的核心是让产业‘不踩急刹车、不猛踩油门’,保持平稳运行。”蚌埠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行情展望:短期回升可期,长期依赖产能去化
尽管当前猪价下跌,但采访中,企业、养殖户与专家普遍认为,随着调控落地与消费回暖,猪价有望逐步企稳,行业仍具备盈利空间。
短期来看,中秋国庆双节成为生猪市场行情的“催化剂”。“双节期间家庭聚餐、礼品消费会拉动猪肉需求。”专家分析,叠加龙头企业持续降低出栏体重(目前全国生猪宰前均重已较6月初降低2.6公斤),短期供给压力将有所缓解。
长期来看,行情走势仍取决于产能去化进度。农业农村部已明确,将通过“窗口指导”督促头部企业落实调减任务,加密监测频次,确保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100万头左右的目标落地。“只有能繁母猪存栏回归合理区间(3900万头左右),10个月后的商品猪供应才能与需求匹配,行情才能迎来实质性好转。”朱增勇认为,当前行业需避免“恐慌性出栏”或“盲目补栏”,理性应对周期波动。
在蚌埠,生猪产能调控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最直观的变化是,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主体认识到“只有主动去化过剩产能,市场行情才能迎来实质性好转”。养殖企业与散户们纷纷预期:“往年春节前一个月猪价都会涨。如今,通过产能调控,生猪出栏体重降了,春节前供应压力会小很多,到时候利润应该能恢复到上半年水平。”
据介绍,蚌埠市在落实产能政策的同时,正同步推进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组织秋季动物疫病集中免疫,补齐中小养殖场防疫短板;固镇牧原、怀远汉世伟等企业则通过订单养殖、托管代养,带动周边农户共享产业红利。“调控不是临时救市,而是要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实现长期良性循环。”蚌埠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走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此轮生猪产能调控,远非简单的“价高放储、价低收储”,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治理变革,必将为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寻找新平衡。
从固镇牧原的智能养殖车间,到红盛养猪厂的育肥圈舍,再到县域农业农村部门的监测平台,蚌埠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生猪市场的稳定,既需要“看得见的手”精准调控,也需要“看不见的手”理性参与。通过分类指导和利益联结,让整个产业生态变得更加“协同”和“韧性”。随着供需关系逐步改善,这场猪价承压期的调控行动,终将为万亿猪市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