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仙居实践
时间:2025-10-28 09:54:21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数字技术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正日益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的关键力量。浙江省仙居县以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围绕“智慧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治理、生活和生态,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赋能乡村建设路径。

  主要路径与成效

  强化产业数字化,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仙居县系统推进农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构建“亲农在线”数字服务平台,打造“杨梅产业大脑”,推动杨梅种植、管理、销售全流程数字化,帮助农户实现办事效率提升75%、贷款利率下降22%、户均收入增长23.1%。二是打造“神仙大农”区域公用品牌,建立“浙农码+浙食链”质量追溯体系,品牌产品覆盖全县85%农户,2024年销售额达2394.7万元。三是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建成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1500个,培育“村播达人”134人,2024年全县乡村网络零售额达39.4亿元,有效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

  推进治理现代化,构建智慧乡村治理新体系。仙居县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推动“治理”向“智理”转变。一是绘制“数字乡村底图”,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文旅等多部门数据,实现乡村空间治理“全覆盖、无死角”。二是创新“五环智控”基层治理应用,通过即时感知、多元调处、责任监督等环节,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从69.3%提升至98.4%,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三是推行村级“三资”云管理和“三务”云公开,实现全县332个行政村财务阳光公开数字化监管全覆盖。

  提升生活数智化,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仙居县以乡村数智生活馆建设为载体,推动数字服务下沉乡村。一是整合政务、健康、学习、金融、法律等六大服务功能,打造“一站式”数字便民空间,实现“小事村里办、掌上办”。二是推广“云上中医”应用,推行“线下首诊、远程复诊”双线诊疗模式,推动乡村中医就诊人次上升400%,村民平均就诊时间下降90分钟、费用下降15%。三是实施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建立数字“星农人”培训基地,开展各类培训150余场,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培育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型农民。

  深化生态数字化,建设绿色宜居美丽乡村。仙居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监管与绿色发展。一是构建“仙境卫士”生态环境一张图,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监测,小型水库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二是建立“双碳绿币”制度,通过数字激励引导村民践行低碳生活,打造低(零)碳乡村27个。三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实现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8%,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4.41%。

  面临的挑战

  数据共享壁垒仍存,系统协同效能待提升。仙居县在推进数据整合过程中,仍面临“数据孤岛”和“系统烟囱”的共性问题。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已独立建设了多个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技术架构、数据标准、接口协议上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协调机制。数据壁垒不仅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更在跨部门协同治理中形成梗阻,限制了数据要素乘数效应的充分释放。

  乡村数字人才短缺,基层运维能力需加强。仙居县面临数字人才“引不来、留不住、能力弱”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既懂农业技术又掌握数据分析、设备运维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数字素养虽有提升,但面对日益复杂的智能设施,其操作、维护及故障排除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乡村在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上难以与城市竞争,导致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下沉困难,本土培育的“数字新农人”也存在流失风险。

  项目建设进度不均,资源整合力度需加大。仙居县数字乡村试点项目数量多、覆盖广,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进度不均衡和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一些涉及底层架构、跨部门协调或长效运营的基础性、机制性项目相对滞后。这反映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的保障上未能形成最优合力。

  对策与建议

  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提升系统协同水平。仙居县需从体制机制和技术标准两个层面双管齐下,构建一个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首先,在体制机制上,可成立相关领导协调部门,负责制定全县统一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与《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的数据提供责任、使用权限和更新维护义务,将数据共享工作的成效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建立“谁建设、谁负责,谁共享、谁受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其次,在技术平台上,建设集数据归集、治理、分析、应用于一体的仙居县数字乡村数据中枢。统一采用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数据元、代码和接口规范,优先使用API网关等柔性集成技术,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最后,在应用与安全上,要以场景驱动数据共享。例如,围绕“杨梅产业大脑”,强制汇聚农业、市监、气象、物流等部门数据,形成全产业链数据视图。

  加强数字人才培育,增强基层运维能力。破解人才瓶颈需要构建一个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育相结合、短期赋能与长期养成相结合的多层次、常态化人才供给体系。第一,实施高端人才引领计划。联合知名高校和龙头企业,选拔有潜力的乡镇干部、村支书、产业带头人进行定制化培训,使其成为能够统筹一方数字乡村建设的“领军人物”。第二,夯实基层运维骨干队伍。对村级“共富联络员”、网格员等关键群体,开展“数字技能强基”行动,确保其能熟练操作和维护本村常见的数字设备与应用平台。第三,构建人才引进与留存生态。系统性地打造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的环境,一方面设立“数字新农人”创业基金,对优秀的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项目给予启动资金和贴息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建设一批共享办公、直播基地等硬件空间,并配套解决其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优化项目推进机制,确保建设取得实效。需建立一套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机制。首先,强化顶层设计与过程管控。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对重点项目制定详尽的“鱼骨图”式进度计划,明确每个节点的任务、责任人和产出物。建立“半月调度、月度通报、季度评估”的督导制度,对项目进度、资金支付、质量安全进行可视化动态监测。其次,深化“四个一”责任机制。将“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落到实处。每个重点项目成立跨部门联合工作组,赋予牵头单位充分的协调权,并将项目成效与团队绩效强挂钩。最后,建立基于价值的评价与调整机制。在项目立项时即设定可量化的绩效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定期进行中期评估,保障试点建设的整体质量和综合效益。

  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探索并规范“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构建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格局,实现从“政府输血”到“产业造血”的转变。一是精准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应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普惠性服务,深入研究并用足用好专项债、乡村振兴基金等政策性金融工具。二是设计有吸引力的商业合作模式。对于具有稳定现金流预期的项目,可通过特许经营、委托运营、股权投资等方式,公开招募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参与。三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数字乡村投资项目库,优化审批流程。同时,鼓励本地农民以参股、合作等方式投入,形成“政府投入夯基础、社会投入增活力、农民参与共致富”的生动局面,为数字乡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21ZDA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徐旭初,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吴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